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偏不倚

不偏不倚

礼记.中庸》宋朱熹题解:“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原谓中庸之道适得其中而无偏颇之弊,后常用于指不偏袒任何一方。鲁迅《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在现今的世上,要有不偏不倚的公论,本来是一种梦想;即使是饭后的公评,酒后的宏议,也何尝不可姑妄听之呢。”


并列 原指儒家折中的“中庸之道”。现指不偏袒任何一方,表示公正或中立。也形容一点不歪,正中目标。宋·朱熹《中庸集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西门丁《玉佛谜》:“那桌角噗地一声掉下,汉子不慌不忙拾了起来,随手向后一抛,~落在卓湛的酒杯里。”△用于描写人中立态度。→中庸之道 无偏无党 中立不倚↔畸轻畸重 厚此薄彼。 也作“不偏不徇”、“无偏无倚”。


【词语不偏不倚】  成语:不偏不倚汉语词典:不偏不倚

猜你喜欢

  • 濯足

    源见“沧浪濯缨”。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晋夏侯湛《东方朔画赞》:“退不终否,进亦避荣。临世濯足,希古振缨。”【词语濯足】   汉语大词典:濯足

  • 于公高门

    于公,西汉大臣于定国的父亲。于公任县狱吏、郡决曹,因审案公正,经他审判的犯人都心服口服。郡中为他设立生祠,称作于公祠。于公住处的里巷大门坏了,当地居民商议进行修复。于公说:“应把里巷大门修造得高大一些

  • 悲贾鵩

    源见“贾生赋鵩”。指恶耗或哀人之死。元戴良《哭汪遁斋二十韵》;“遗音悲贾鵩,绝笔叹姬麟。”

  • 王贡弹冠

    源见“弹冠相庆”。谓即将做官,朋友间相互祝贺。唐李瀚《蒙求》:“萧 朱结绶,王 贡弹冠。”主谓 王,汉代王吉字子阳;贡,即贡禹。弹冠,拂去冠上的尘埃,喻将出来做官。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取舍一致。也指一

  • 萦带全城

    《墨子.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牒,小木札。俞樾说即梜,即筷子),公输盘九设攻城之

  • 京兆马

    源见“走马章台”。指游冶。南朝 陈顾野王《长安道》诗:“章台 京兆马,逸陌富平车。”

  • 行苇

    《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按,古文毛序以为泛言周王朝先世之忠厚,今文三家遗说则以为专写公刘的仁德。后遂用为仁慈的典实。多用于称颂朝廷。汉班彪《北征赋》:“慕公刘之遗德,乃行苇之不伤

  • 千山万水

    形容山川很多,道路艰险而遥远。唐代宋之问《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亦作“万水千山”。并列

  • 席地幕青天

    同“席地幕天”。宋苏轼《浣溪沙》词:“徐邈能中酒圣贤,刘伶席地幕青天。”

  • 破天荒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二“海述解送”:“荆南解比,号天荒。大中四年(大中,唐宣宗年号,大中四年为公元八五〇年),刘蜕舍人以是府解及第。时崔魏公(唐崔铉封魏国公)作镇南,以破天荒钱七十万资蜕。蜺谢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