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五噫歌

五噫歌

后汉书.梁鸿传》:“〔梁鸿〕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乃易姓运期,名燿,字侯光,与妻子居齐 鲁之间。”“五噫歌”原为诗歌篇名。今诗五句,句末均有“噫”字,故称。噫,叹词。诗中表达对最高统治者奢侈的愤慨和对人民劬劳的同情。后用为慨叹国事、批评朝政之典。宋李纲《江城子》词:“试作《五噫》歌汉室,从隐遁,作梁鸿。”沈石厉《月旦》诗之三:“昔诵梁家《五噫歌》,桂姜品性百年无。”


【典源】 《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传》:“ (梁鸿)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 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

【今译】 后汉梁鸿字伯鸾,是隐居的高士,娶孟光为妻后,过了一段时间,孟光说:“常听说夫子想要隐居避患,现在为什么不提这事?难道要低头屈从了吗?”梁鸿说:“好的。”于是一起入霸陵山中隐居,男耕女织为生,读书弹琴来自娱。梁鸿仰慕前世的高士,为汉初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后东行出关,路过京城洛阳,作《五噫之歌》:“登上北芒山啊,噫! 回头眺望帝京啊,噫! 宫殿崔嵬啊,噫! 百姓多么辛劳,噫! 辽阔广远啊,噫!”汉帝听到后很不高兴,搜寻梁鸿不得。

【释义】 后以此典表示隐退离去。

【典形】 伯鸾歌、赋五噫、览帝京、五噫、五噫处士、五噫鸾、五噫逐梁鸿、五噫归赋。

【示例】

〔伯鸾歌〕 金·元好问 《出都》:“汉宫曾动伯鸾歌,事去英雄可奈何。”

〔赋五噫〕 宋·陆游《秋思》之二:“平生许国今何有,且拟梁鸿赋五噫。”

〔览帝京〕 唐·杨炯《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鸿以抗节遐征,览帝京而有作。”

〔五噫〕 唐·李白 《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五噫处士〕 宋·苏轼《和邵同年戏赠贾收》之二:“五噫处士大穷约,三赋先生多诞夸。”

〔五噫鸾〕 宋·苏辙《次韵子瞻送范景仁》:“归休三黜柳,赋咏五噫鸾。”


【词语五噫歌】   汉语词典:五噫歌

猜你喜欢

  • 徙宅之贤

    指母教的贤明。唐代白居易制诏《与严砺诏》:“秩贵冬官,以表过庭之训;封荣石窌,用旌徙宅之贤。”冬官:在唐时为工部之官。过庭之训:指父教,语本《论语.季氏》“鲤趋而过庭”。石窌:地名,“窌”即“窖”。《

  • 细水长流

    303 ① 比喻节省使用钱物,才能长久不缺。主谓 比喻一点一滴地做某件事,总不间断。也比喻节约使用钱、物,使之经常不缺。本作“小水长流”。清·翟灏《通俗编·地理》引《佛遗教经》:“汝等当勤精进,譬如

  • 集腋成裘

    《慎子.知忠》:“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钱熙祚校注:“粹,原作狐;依《意林》引此文改。《意林》皮作‘腋’。”后因以“集腋成裘”比喻积少成多。《儿女英雄传》三回:“如今

  • 汶上

    《论语.雍也》:“李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杨伯峻注:“桂馥《札朴》云:‘水以阳为北,凡言某水上者,皆谓水北。’”后以“汶上”指归隐之地。三国 魏应璩

  • 沉密寡言

    同“沉默寡言”。《宋书.徐羡之传》:“〔羡之〕沉密寡言,不以忧喜见色。”见“沉默寡言”。《宋书·徐羡之传》:“(羡之)~,不以忧喜见色。”【词语沉密寡言】  成语:沉密寡言汉语大词典:沉密寡言

  • 处堂燕鹊

    同“处堂燕雀”。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矣。”偏正 比喻居安忘危的人。语本《艺文类聚》卷92引《吕氏春秋》:“燕雀处一屋之下

  • 碧玉年

    源见“小家碧玉”。指女子妙龄。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形浅拂梁家黛,瓜字初分碧玉年。”叶玉森《浮生叠和忆园》:“真如梦幻黄金界,犹未分明碧玉年。”【词语碧玉年】   汉语大词典:碧玉年

  • 好色马相如

    晋.葛洪《西京杂记》:“司马相如初与文君还成都……长卿素有消渴疾,乃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乃作《美人赋》欲以自刺,而终不能改,卒以此疾至死。”汉司马相如以奏曲得卓文君欢心,遂结为夫妇,文君姣

  • 呜呼哀哉尚飨

    呜呼:文言叹词。尚飨( ㄒㄧㄤˇ xiǎng ):亦作“尚享”,意思是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飨通“享”。 啊,悲哀呀!请享用祭品吧! 旧时祭文常用作结束语。语出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呜呼,言有

  • 殿上虎

    对敢谏之臣刘安世的称谓。刘安世(1048-1125年)字器之,宋大名(今河北大名)人。神宗熙宁进士。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由吕公著推荐为右正言,累迁左谏议大夫。他身材魁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