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厉兵秣马

厉兵秣马

厉兵,磨砺兵器。秣马,喂饱战马。厉兵秣马,形容作好战斗准备。公元前627年,晋文公死后,秦穆公欲称霸中原。恰在此时,帮助郑国戍守的三员秦军将领派人报告郑国无备,要求他派遣军队,里应外合,灭掉郑国。于是秦穆公派遣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率军前往。行进途中,恰遇郑国商人弦高。弦高得此消息,一面派人回国告急,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秦军见郑国有备,不得不改变作战意图,转攻滑国而归。郑穆公得到弦高告急消息,派人到秦将戍守之处察看,见他们正在收拾行装,厉兵秣马,准备战斗,于是立即派人对他们进行警告,并将他们逐回本国,从而挫败了秦国东进称霸中原的图谋。

【出典】: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例句】:

唐·房玄龄《晋书·姚泓载记》:“乃宣告诸城,勉以忠义,厉兵秣马,征发义租。” 《晋书·四夷传》:“今将秣厉兵,争衡中国,先生以为何如?” 元·耶律楚材《答杨省书》:“秣马厉兵可报西门之役。”


并列 磨利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做好战斗准备。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蔡东藩《后汉演义》4回:“老贼罪当族诛,愿卿等各~,会集睢阳,待我亲往督战。”△多用于军事战斗方面。→盛食厉兵选兵秣马 选士厉兵 ↔解甲释兵 解甲投戈。也作“励兵秣马”、“砺兵秣马”、“厉兵粟马”、“砺戈秣马”、“秣马厉兵”、“秣马利兵”、“束兵秣马”。


解释厉:磨砺。秣:喂养。指磨利兵器,喂饱马匹,做好战斗准备。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重耳流亡的时候,郑国曾经对他无礼,后来重耳回国继位为晋国国君,即为晋文公。晋文公联合秦国国君秦穆公包围了郑国,郑国赶紧派大臣烛之武游说秦军退兵,化解了这次危机。不久,秦穆公以帮助郑国防守为名派杞子等人驻守郑国。杞子见郑国守备空虚,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我现在掌管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您秘密派兵前来,可以突袭夺取郑国国都。”

秦穆公于是派遣孟明视等三位大将率军前往,当军队行至滑国(今河南省偃师县)时,碰上了一个前往周都洛阳做买卖的郑国商人弦高。弦高了解情况后,一方面赶紧派人回郑国报信,另一方面马上送给秦军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并假装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军队将要经过郑国,先派我来犒劳大家。”郑国接到弦高的报告,立即派人去杞子的驻地查探,发现他们正在收拾行装、磨利兵器、喂饱马匹,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郑国国君于是对杞子等人说:“你们在我国呆了这么长时间,现在我们的粮食、牲口都已经吃完了,所以请诸位收拾行装准备离开,不过大家还可以到我们的猎场打些野味,怎么样?”杞子等人一看阴谋已经败露,就赶快逃出了郑国。孟明视等三位大将也认为郑国已经有所准备,突袭难以成功,只好就近趁机灭掉滑国,然后返回了秦国。

例句

关羽被吴军所杀,张飞敦促手下士卒厉兵秣马,准备与大哥刘备一起荡平东吴,报仇雪恨。


【词语厉兵秣马】  成语:厉兵秣马汉语词典:厉兵秣马

猜你喜欢

  • 棣友

    源见“棠棣”。喻兄弟友爱。宋 陶穀《清异录.君子》:“范阳窦禹钧生五子,子仪等友爱天至。仪曰:‘吾与汝等离兄弟之拘牵,真棣友也。’”【词语棣友】   汉语大词典:棣友

  • 挹斗扬箕

    源见“南箕北斗”。谓徒有虚名。清钱谦益《剡城》诗之二:“挹斗扬箕误有名,扪参历井信浮生。”并列 挹,舀;扬,簸扬;斗、箕,皆星名。比喻徒有虚名。《诗经·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

  • 风行电击

    形容气势迅猛,如风如电。出自隋人裴文安之语。裴文安,生卒年月不详,曾在隋汉王谅手下作事,为并州总管府兵曹。隋文帝死后,汉王谅图谋起兵夺取政权。他正在犹豫的时候,裴文安进言说:井陉以西是大王掌握的地区,

  • 濡泃

    同“濡煦”。傅尃《拟城南读书》诗:“胞与扩无际,岂必在濡泃。”【词语濡泃】   汉语大词典:濡泃

  • 蕉底梦

    同“蕉鹿梦”。明李东阳《江上弈棋与宝庆》诗:“蕉底梦回风雨散,橘中人老岁年空。”

  • 淡而无味

    本指菜肴没有味道。也用以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乏味,不感人。语本《老子》:“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唐.释皎然《诗式》卷二:“情者,如康乐公‘池塘生春草’是也,抑由情在言外,故其辞似淡而无味。”其他

  • 范丹乏米

    同“范丹贫”。《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孔圣绝粮宁敢愠,范丹乏米岂辞饥?”

  • 淅矛头

    同“矛炊剑淅”。宋杨万里《秋怀》诗:“盖世功名吹剑首,平生忧患淅矛头。”

  • 隐市门

    源见“吴市隐”。指隐居于闹市之中。宋陆游《故山》诗之三:“老尉鸿飞隐市门,千年犹有旧巢痕。”

  • 高鹏低鷃

    源见“鲲鹏展翅”、“榆枋之见”。比喻志量、识见、才具等完全不同、差异十分悬殊的两种人。唐白居易《喜杨六侍御同宿》诗:“浊水清尘难会合,高鹏低鷃各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