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双管齐下

双管齐下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后因以“双管齐下”比喻两方面或两件事同时进行。茅盾《子夜》八:“他有了这样的盘算:如果李壮飞的话可靠,那岂不是胜似何慎庵的‘钻狗洞’么?当然双管齐下是最妥当的了。”老舍《四世同堂》五:“他轻轻的叩了两下门环,又低声假嗽一两下,为是双管齐下,好惹起院内的注意。”


主谓 原指双手握笔同时作画。今多比喻两件事同时进行。语本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唐时张璪善画松,能手执两笔,同时俱下,一作生枝,一作枯干。”《扫迷帚》24回:“小弟愚见,原思~,一边将迷信关头,重重戡破,一边大兴学堂,归重德育,使人格日益高贵。”△褒义。多用于描写行动。→齐头并进 并驾齐驱 左右开弓↔匹马单枪


解释管:毛笔,画笔。本指两手各握一支毛笔,同时作画。后常用来比喻两方面或两件事同时进行。

出处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唐张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

张璪(zǎo),字文通,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画家。他因为在安史之乱时曾任伪职,所以在政治上不得意。但他作画的水平极高,以至于当时的著名画家毕宏都惊问他是从哪里学来的。

张璪最擅长画山水画,尤以精于画松石而闻名当世,他的松石画中常常能透露出独特的意象。张璪能够一手拿两根毛笔同时作画,更奇特的是,这两支笔可以同时画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画出鲜活的松枝,一支画出干枯的树干,表现出的气势超越了风雨和烟霞。他还能用手直接蘸墨在白绢上作画。

他的画作多山水,重灵感,富于激情,是唐代水墨山水画的代表。同时,他所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法大自然,同时内心多加揣摩)的创作方法,以及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相统一的绘画主张,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重大意义,对后世的绘画理论也有很大的影响。

近义齐头并进

例句

他轻轻地叩了两下门环,又低声假嗽一两下,为的是双管齐下,好惹起院内的注意。


【词语双管齐下】  成语:双管齐下汉语词典:双管齐下

猜你喜欢

  • 荐藻

    《左传.隐公三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古人重心“诚”,《左传》中说:人有诚心,虽涧溪中之藻类,亦可荐于鬼神。后遂用为咏心诚敬

  •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原作“差若毫厘,缪以千里”,形容开始时出一点差错,结果会发生很大问题。古书上讲,礼的教化作用具体而微,在邪恶尚未现出端倪时就能加以制止,并能使人于不自觉中一天比一天地接近善的境界,因此,历代贤明之君都

  • 留侯慕赤松

    《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字子房,封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自信:“‘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

  • 青藜杖

    源见“青藜照阁”。指夜读的灯火。宋杨无咎《踏莎行》词:“心期休卜紫姑神,文章曾照青藜杖。”【词语青藜杖】   汉语大词典:青藜杖

  • 甘井先竭

    亦作“甘泉必竭”。佳泉之井,饮者众,其流先竭。比喻有才华的人早衰。《庄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主谓 甘美的井水先枯竭。比喻有才能的人往往早衰。《庄子·山木》:“直木先伐,~。”△贬义。用于

  • 危途九折

    源见“王尊叱驭”。形容极险之路。宋陆游《闲咏》:“危途九折浩无津,晚幸收身作散人。”

  • 美人香草

    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后因以“美人香草”比喻国君及忠贞贤良之士,亦象征忠君爱国思想。鲁迅《且介亭

  • 粉身碎骨

    极言酷烈的死。《红楼梦》第三十回:“二爷将来倘或有人说好,不过大家直过没事,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我们不用说粉身碎骨,罪有万重,都是平常小事,但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亦作“粉骨碎身”

  • 寒郊瘦岛

    同“郊寒岛瘦”。明徐渭《次夕降抟雪》诗:“红袖共斟将共若,锦囊须佩却须奚。寒郊瘦岛吟成蛰,暖肉肥肌屏作闺。”

  • 朔饥索米

    源见“索米长安”。指小吏求俸。清赵怀玉《夺锦标.癸丑五日病中》词:“唐老为郎,朔饥索米,佳节又逢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