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喜新厌故

喜新厌故

又作“喜新厌旧”。喜:喜欢。新:新的。厌:厌弃。故:旧的。指喜欢新的,厌弃旧的。王茂荫(?-1865年),字椿年,歙(shè射)县(今安徽歙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咸丰三年(1853年),升户部侍郎。当时,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军在各地进击清军,清政府财政困难。户部奏请铸造价值为“十”、“五十”的铜钱,诸王大臣又奏请增加铸造价值为“一百”、“一千”的铜钱,称这些是四项大铜钱。价值“一千”的铜钱,以铜重二两为准,其余顺次下减。王茂荫上奏条陈说:“大比值铜钱的铸造,本意在于节约减省原材料,从汉朝直到明朝,发行铜钱已经多次了。不久就废弃,没有能够经历长久的。如今发行大比值铜钱,很感方便有利,大概都是喜欢新的、厌弃旧的,人们心情大都如此。但在极短的时间,就会废弃它,如像破旧鞋那样没有价值。考查很多以前的事情,没有不是如此的。铸造加大铜钱比值的办法商业交易必定受到干扰;折算铜钱的价值过大,它的废弃必然迅速,这是物极必反的必然现象。议论的人说:国家铸造铜钱的制度,价值相当“十”就是“十”,价值相当“一千”就是“一千”,谁能敢于有所违反不遵?岂不知当政官员能够规定铜钱价值,而不能够规定物资价值,官府命令铜钱价值相当“一千”,民众不敢以为是“一百”;可是物资价值“一百”,民众不困难抬高物资价格以为是“一千”。自古以来大比值铜钱被废弃,多由于私人铸造钱币繁盛兴起,于是物价飞腾踊涨。”

【出典】:

清史稿》卷422《王茂荫传》12173页:“户部奏铸当‘十’、当‘五十’大钱,王大臣又请增铸当‘百’、当‘千’,谓之四项大钱。当‘千’者,以二两为率,余递减,茂荫上疏争之曰:‘大钱之铸,意在节省,由汉讫明,行之屡矣。不久即废,未能有经久者。今行大钱,颇见便利,盖喜新厌故,人情一概。及不旋踵,弃如敝屣。稽诸往事,莫非如是。钱法过繁,市肆必扰;折当过重,废罢必速,此人事物理之自然。论者谓国家此制,当‘十’则‘十’,当‘千’则‘千’,孰敢有违?不知官能定钱直,而不能定物直,钱当‘千’,民不敢以为‘百’;物直‘百’,民不难以为‘千’。自来大钱之废,多由私铸繁兴,物价腾踊。’”

【例句】: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27回:“不怕你有喜新厌旧的心肠,我自有移星换斗的手段。”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80回:“有几个喜新厌故的人物拟加入人权、教育……各问题,已审议了好几次,终因党见不同未曾议决。”


见“喜新厌旧”。《清史稿·王茂荫传》:“今行大钱,颇见便利,盖~,人情一概。”


【词语喜新厌故】  成语:喜新厌故汉语词典:喜新厌故

猜你喜欢

  • 入神

    《易.系辞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孔颖达疏:“言圣人用精粹微妙之义,入于神化,寂然不动,乃能致其所用。”后多用以指一种技艺达到神妙之境。《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 萧傅

    《汉书.萧望之传》:“为太傅,以《论语》、《礼服》授皇太子……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堪本以师傅见尊重,上即位,数宴见,言治乱,陈王事。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

  • 簪笔磬折

    古代为官者恭敬侍立,很有礼貌的样子。簪笔:本是一种讲礼节的冠饰。磬:古代用玉石制的打击乐器,形状曲折如“人”字。褚少孙《史记.滑稽列传》附录:“西门豹簪笔磐折,向河立待良久。”张守节《正义》:“簪笔,

  • 为君难,为臣不易

    做君主是很难的,做臣子是不容易的。 旧时勖勉君臣励精图治之语。语出《论语.子路》:“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

  • 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汉:原指汉朝,后也指汉族。威仪:帝王或大臣的仪仗,扈从。 汉有想到今天能重见汉朝官员的服饰礼仪。 表示人们对光复旧物的喜悦之情。语出《后汉书.光武帝纪》:“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 桑下饿

    源见“灵辄扶轮”。泛指穷困饥乏。宋范成大《致政孙从政挽词》:“回骸桑下饿,续命辙中枯。”

  • 过庭

    同“孔鲤趋庭”。唐李商隐《五言述德抒情诗献杜仆射相公》:“过庭多令子,乞墅有名甥。”或指父训。宋沈作喆《寓简》卷四:“然则白(李白)之狂逸不羁,盖亦过庭之所致也。”亦喻指长辈的教训。《后汉书.李膺传》

  • 捉鼻清吟

    源见“拥鼻吟”。借指纵情吟咏。清赵翼《答友》诗:“尚怜捉鼻清吟处,见笑人间湖海豪。”

  • 庞居士

    同“庞德公”。唐李群玉《饭僧》诗:“他日云壑间,来寻庞居士。”

  •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说:“三军的主帅是能用武力劫夺的,但一个人的志向却不能用强力改变。后因以喻意志和信念坚强不可改变。《后汉书.儒林列传.杨伦传》:“有留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