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地主之谊

地主之谊

左传.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杜预注:“侯伯致礼以礼宾也。地主,所会主人也。饩,生物。”孔颖达疏:“致礼礼宾,当谓有以礼之,或设饮食与之宴也。”后因以“地主之谊”谓当地主人对来宾接待的礼节和饮食馈赠等情谊。《儒林外史》二二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


偏正 指当地的主人对外来客人的情谊。《儒林外史》22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谊,不读作yǐ。△多用于情谊方面。→东道之谊。也作“地主之仪”。


【词语地主之谊】  成语:地主之谊汉语词典:地主之谊

猜你喜欢

  • 汲戆

    同“汲黯直言”。宋李昴英《水龙吟.癸丑江西持宪自寿》词:“自信柴愚,真成汲戆,却无刘腻。”

  •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哺:口中所含食物。熙:通“嬉”,游戏。鼓腹:敲着肚皮。闲适的样子。 原形容原始社会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后也形容太平盛世人民欢乐的情景。语出《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

  • 勾践投醪

    《吕氏春秋.顺民》:“越王苦会稽之耻……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高诱注:“投醪同味。”后以“勾践投醪”指君王与民共甘苦。唐李瀚《蒙求》:“勾践投醪,陆抗尝

  • 约定俗成

    原意是指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的共同意向而制定,因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后则泛指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形式或某种社会习俗。荀卿认为,事物的名称并不是本来就合宜的,而是由人们互相约定

  • 为雨为云

    同“为云为雨”。唐刘禹锡《有所嗟》诗之一:“相逢相笑尽如梦,为雨为云今不知。”

  • 刘郎才气

    源见“元龙高卧”。刘郎,指刘备。谓怀大志有知世之明。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一五:“一事避君君匿笑,刘郎才气亦求田。”

  • 复礼克己

    见“克己复礼”。《晋书·李充传》:“非仁无以长物,非义无以齐耻,仁义固不可远,去其害仁义者而已。力行犹惧不逮,希止邈以远矣。室有善言,应在千里,况乎行止,~。”【词语复礼克己】  成语:复礼克己

  • 杞忧天

    同“杞人忧天”。傅熊湘《病中得大觉书劝勿阅报为诗答之》:“儿戏任从狼入室,陆沉忍说杞忧天。”

  • 完赵

    同“完璧归赵”。清顾炎武《与归庄手札》:“弟诗不足观,以比兄作,则瓴甋之于宝鼎矣。何足污翣!敬完赵。”【词语完赵】   汉语大词典:完赵

  • 三百六十行

    旧时对各种行业的通称。元时多作一百二十行( ㄏㄤˊ háng 杭),到明代则惯称三百六十行。元代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我想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著衣吃饭。”明代侠名氏《白兔记.投军》:“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