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见“梁鸿赁庑”。指隐居。周伟《题亚子分湖归隐图》诗:“赁庑作客十七年,方与斯湖暂别耳。”
《庄子.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按,“一”指大道。后用“知一万毕”谓理解本质,万事尽通。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述补 理解本质而尽知其他。语本《庄子·天地》:
比喻人的好坏因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晋代傅玄《太子少傅箴》:“夫金水无常,方圆应形,亦有隐括,习以性成。……故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正人在侧,德义盈堂。鲍肆先入,兰蕙不芳。”【词语近墨者黑
汉.伶玄《赵飞燕外传》:“夜雪……飞燕露立,闭息顺气,体温舒亡疹粟。”玉肌无粟,原是写赵飞燕雪夜露立在外,体温舒无起疹粟(即俗称鸡皮疙瘩)。后因以为咏赵飞燕之典。宋.陆游《剑南诗稿校注》卷十四《雪后寻
源见“吹毛求疵”。谓刻意挑剔毛病。宋苏辙《李谏议谢二府启》:“虽循省之无瑕,顾吹求之已密。”《明史.李士柔传》:“诰敕用宝,岁有常期,未有十年后用宝进呈,吹求当制者也。”亦用为审察的谦词。清王鹏运《彊
源见“剪发待宾”。谓贤母教子有方。元秦简夫《剪发待宾》三折:“着人道娘教子,我为你后人说,陵母伏剑,陶母邀宾,孟母三移。”【词语陶母邀宾】 成语:陶母邀宾汉语大词典:陶母邀宾
源见“苏秦六印”。指赖以谋生的田地。后多用以为归隐之词。北周庾信《拟咏怀》之二:“洛阳 苏季子,连横遂不连。既无六国印,翻思二顷田。”元 萨都剌《上赵凉国公》诗:“笑辞天上九鼎贵,来种江东二顷田。”【
《礼记.檀弓下》:“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注:豆类)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孔子回答子路道,吃着普通饮食,侍奉父母能使其欢喜,这就称做孝。后因用“菽水承欢
《诗.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毛传:“溉,清也。”原谓洗涤,后引申比喻栽培、提拔。《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是以伍员濯溉于宰嚭,张 王抚翼于陈相。”李善注:“言宰嚭由伍
比喻善于言辞和长于文笔。王力《北京大学春节茶话会即兴》诗: “谈天高论雕龙手,掷地金声倚马才。格物致知穷万类,扪参历井上三台。”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 奭也文具难施;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