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少所见,多所怪

少所见,多所怪

指见识少的人,遇见本来平常的事物,也觉得奇怪。语出汉.牟融《牟子》:“少所见,多所怪,睹橐驼,谓马肿背。”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卷下:“史言防风身之大,姜维胆之大,皆疑非理所有,盖亦少所见,多所怪,徒以臆断耳。”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江海之大,钟毓繁滋,何奇不可具?何物不可大?少所见,多所怪,皆拘墟之论也。”《聊斋志异.娇娜》:“公子笑曰:‘君诚少所见而多所怪者矣。以此为佳,君愿亦易足也。’”《镜花缘》九回:“小弟向来以为衔石填海,失之过痴,必是后人附会。今日目睹,才知当日妄议,可谓‘少所见,多所怪’了。”


见“少见多怪”。清·百一居士《壶天录》:“江海之大,钟毓繁滋,何奇不可具? 何物不可大?~,皆拘墟之论也。”


【词语少所见,多所怪】  成语:少所见,多所怪汉语词典:少所见,多所怪

猜你喜欢

  • 返初服

    《楚辞.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后因以“返初服”谓辞官归隐。南朝 齐刘绘《入琵琶峡望积布矶》诗:“誓将返初服,岁暮请为邻。”唐李白《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诗:“何由返初服,田野醉芳樽

  • 咏桧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元丰间,苏子瞻系大理狱。神宗本无心深罪子瞻,时相进呈,忽言苏轼于陛下有不臣意。神宗改容曰:‘轼固有罪,然于朕不应至是。卿何以知之?’时相因举轼《桧》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

  • 倒绷儿

    同“倒绷孩儿”。清宝廷《大考左迁戏作》诗:“老娘三十倒绷儿,献赋金銮色忸怩。”

  • 击蛇笏

    《宋史.孔道辅传》:“(孔道辅)为宁州军事推官(推官,是设立在节度使或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勘问刑狱等事。),数与州将事事。有蛇出天庆观真武殿中,一郡以为神,州将帅官属咸往奠拜之,欲上其事。道辅径前以笏

  • 卷土重来

    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整顿恢复,以求再起。唐代杜牧《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连动 人马奔跑时卷起了尘土又向这边跑来了。比喻失败后重新组织力量,猛扑

  • 循名考实

    犹循名责实。三国 魏 傅嘏《难刘劭考课法论》:“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务本也;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见“循名责实”。三国魏·傅嘏《难刘劭考课法论》:“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务本也;~,纠励成

  • 一扫而空

    又作“一扫而光”。扫:扫除。空:空白;干净。一下扫除干净。据《清史稿·交通志三·电报》综述:中国的领土面积辽远广阔,公文呈报稽迟拖延,以至于事变突起,常常因为消息停滞,坐失处理事务的时机,形成了巨大的

  • 知必言,言必尽

    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明史·列传第67》:“使贤于天下之事~。”【词语知必言,言必尽】  成语:知必言,言必尽

  • 泣素丝

    同“悲丝染”。唐张九龄《酬宋使君见诒》诗:“顾己欢乌鸟,闻君泣素丝。”

  •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言语用来完成意向,文章用来完成语言。 表示文章是辅助语言表情达意的工具。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