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

南史.陶弘景传》载:南朝梁.陶弘景初仕齐为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于句容县句曲山(即茅山,在江苏省西南部),武帝(萧衍)时屡加礼聘,并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也简称为“山相”。后以比喻隐居不出仕却参谋国政的人。

唐.郑谷《蔡处士》诗:“旨趣陶山相,诗篇沈隐侯(南朝梁沈约谥号隐侯)。”(见《郑守愚集》卷三)


偏正 称隐居的高贤。也称空有宰相之才而不被任用。语出《南史·陶弘景传》:“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宋史·邓孝甫传》:“予自谓~,虚有其才也;自谓文昌先生,虚有其词也。不得大用于盛世,亦无憾焉,盖有天命尔。”△褒义。→蒿蓬藏金


【典源】 《南史· 隐逸传 · 陶弘景传》: 南朝陶弘景挂朝服上表辞禄,隐居于句容之句曲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人间书札,即以隐居代名。”“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今译】 南朝陶弘景辞官后隐居于句曲山 (即茅山),自号华阳陶隐居。但梁武帝很信任他,国家每当有吉凶征战的大事,就派人前去向他咨询,一月之中有几次,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释义】 后以此典指退隐但仍参与政事的人。

【典形】 华阳处士、华阳计、山中陶弘景、山中相、山中宰相、陶山相、陶隐居、宰相在山中。

【示例】

〔华阳处士〕 明·陈子龙《自慨》之四:“难谐紫府仙人梦,近好华阳处士风。”

〔华阳计〕 清·王士禛《见田家饭牛者意有所感》:“宁戚歌偏拙,华阳计早成。”

〔山中陶弘景〕 清·徐作肃《赠陈相年》:“山中陶弘景,宰相可媲名。”

〔山中相〕 元·汤式《一枝花·送车文卿归隐》:“此山中相不登仕版,此壶内翁不炼金丹。”

〔山中宰相〕 明·徐渭《倪某别有三绝见遗》之一:“汝南月旦君如准,好握山中宰相权。”

〔陶山相〕 唐·郑谷《蔡处士》:“旨趣陶山相,诗篇沈隐侯。”

〔陶隐居〕 唐·高适《送虞城刘明府》:“今日逢明圣,吾为陶隐居。”

〔宰相在山中〕 清·钱谦益《登茅山》之三:“回首南朝尘雾里,徒闻宰相在山中。”


【词语山中宰相】  成语:山中宰相汉语词典:山中宰相

猜你喜欢

  • 孙登长啸

    同“孙登啸”。唐张昌宗《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叔夜弹琴歌《白雪》,孙登长啸韵清风。”宋陆游《幽居示客》诗:“孙登欲长啸,四座皆无哗。”

  • 青眸

    同“青眼”。宋黄裳《与南京留守》诗:“泽国旌麾十几秋,一封曾去辱青眸。”自注:“裳昔年见公于霅上,已辱奖借。”【词语青眸】   汉语大词典:青眸

  • 道边苦李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后以“道边苦李”喻无用之物,弃置之才。宋

  • 秉烛游

    《文选》卷二十九《古诗十九首》共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古诗中有“何不秉烛游”之句,意在表抒及时行乐的思想情绪。后将“秉烛游”作为咏游宴或消极

  • 叔子风流

    《晋书.羊祜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赏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

  • 海还珠

    源见“合浦珠还”。称誉地方吏治卓著。宋黄庭坚《文安国挽词》:“七闽家举子,百粤海还珠。”

  • 洋洋盈耳

    洋洋:形容声音响亮。盈:充满。 满耳都是乐曲的声音。 后也用以形容语言、文告响亮动听。语出《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汉书.郊祀志下》:“奸人惑众,挟左道,怀诈伪,

  • 请缨系粤

    源见“终军请缨”。谓自告奋勇除灭边患。宋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 甘橘万头奴

    源见“千头木奴”。指维持生计的家产物业。形容人家道殷足。北周庾信《拟咏怀》之十六:“竹林千户封,甘橘万头奴。”

  • 聚米

    同“聚米为谷”。明陈瑚《李映碧廷尉遗地图》诗:“入关无复萧丞相,聚米空思马伏波。”【词语聚米】   汉语大词典: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