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慎终追远

慎终追远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孔(安国)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意思是对父母的丧事,要办得谨慎合理;祖先虽远要虔诚地祭祀。


并列 终,指父母丧。远,指祖先。慎重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的祖先。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红楼梦》53回:“正间正殿前,悬一块闹龙填青匾,写道是:‘~’。”△用于社会生活吊念方面。→也作“谨终追远”、“慎终思远”、“追远慎终”。


慎终追远”指旧时居丧尽礼之意。

“慎”,谨慎。孔子三岁时死了父亲,后来母亲去世,他为了父母能合葬在一起,便先将母亲的遗体浅葬一个地方 ( 殡于五父之衢) 。“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后来询问了一位同母亲关系很好的邻居老妇,才知道他父亲葬在何处,因而最终将父母 “合葬于防”( 详 “殡仪馆”条) 。孔子居丧尽礼之 “慎”可见。

“终”,终极、临终。

“追”,追思、追怀。

“远”,远祖,狂言先祖、祖先。

慎终追远”就是对父母的丧事要慎重合理,对祖先虽然时隔久远,也要虔诚地追思、祭奠。《论语·学而》: “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三国魏·何晏 《论语集解》: “孔 ( 安国) 曰: 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

慎终追远”,居丧尽礼,则 “民德归厚”。可见, “慎终追远”反映出人的心性修养、道德品质。

厚养薄葬是我国人民传统的美德。上辈人去世了,“丧尽其哀”、“祭尽其敬”,这是符合传统美德的; 而大肆操办、墓地奢华,则是不 “慎”的表现,有悖常理。而另有人丧不哀、祭不敬 ( 当然是极少数) ,则是道德的丧失、良知的泯灭。俗所谓 “清明不祭祖,等于养猪狗”,那种人同猪狗又有何异?


【词语慎终追远】  成语:慎终追远汉语词典:慎终追远

猜你喜欢

  • 否极泰至

    见“否极泰来”。【词语否极泰至】  成语:否极泰至

  • 贯珠歌

    《礼记.乐记》:“师乙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贯珠”指成串的珍珠。《礼记》中曾以“贯珠”比喻歌声清脆圆润。后以“贯珠歌”咏赞优美的歌声

  • 哀兵必胜

    《老子》第六十九章:“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指势均力敌的两军相战时,充满激愤的一方,有必死决心,故能制敌取胜。后多用以比喻因受压迫而

  • 牢石歌

    《汉书.石显传》载:石显字君房,“为人巧慧习事,能探得人主微指,内深赋,持诡辩以中伤人,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党友,诸附依者皆得宠位。民歌之曰:‘牢邪石邪,五鹿客也

  • 三长

    《旧唐书.刘子玄传》:“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子玄曰:‘自古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对曰:‘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后因以“三长”为咏史才之典。宋陆游《史院

  • 姑妄言之

    宋.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卷一载:“苏轼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谐放荡,不复为畛畦。有不能谈之,则强之使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于

  • 犬牙相临

    见“犬牙相制”。【词语犬牙相临】  成语:犬牙相临汉语大词典:犬牙相临

  • 持螯呼酒

    同“持螯把酒”。清 陈曾寿《九日同病老疆老愔仲强志至焦山登高》诗:“松寥阁开置床席,持螯呼酒江动帘。”

  • 贰虞

    《诗.鲁颂.閟宫》:“无贰无虞。”孔颖达疏:“无有贰心,无有疑误。”后以“贰虞”谓疑忌,猜忌。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李世熊》:“虽鼠伏蝟缩,必疑为蛟变螭腾,彼此贰虞,便成矛盾。”【词语贰虞】   汉语

  • 服膺

    记于心胸,衷心信奉。《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宋代朱熹集注:“拳拳,奉持之貌。服,犹著也。膺,胸也。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吾终身服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