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捉发吐哺

捉发吐哺

捉发:手握头发。吐哺(bǔ补):吐出口中咀嚼之食物。此典指周公旦自述洗头时握住头发,吃饭时吐出食物,忙于接待贤人。后以此典比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延揽人才。周公旦,姬旦,也称叔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县境),史称周公,又称周公旦。助周武王姬发灭商纣王。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姬诵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代皇帝处理政务)。周公旦于是辅佐周成王姬诵,让他长子伯禽代替自己到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去作鲁公。周公旦告戒伯禽说:“我是周文王(姬昌)儿子,周武王弟弟,周成王叔父,我在天下之地位也不低贱,然而我洗一次头就三次握住头发,吃一顿饭就三次吐出口中食物,起身接待士人,还担心失去天下贤人。你到鲁国去,要谦虚谨慎,不要因为你是国君而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此典又作“吐哺迎国士”、“周公吐哺”、“吐握”、“一沭三握发”、“三吐忘疲”、“勿惮吐捉勤”、“三哺”、“三握发”、“发一握”、“周公发”、“发握三”、“周三饭”、“吐哺”。

【出典】:

史记》卷33《鲁周公世家》1518页:“于是卒相(xiàng向,辅佐)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mù目,洗头发)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魏·曹丕《善哉行》:“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 三国魏·曹植《君子行》:“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南朝梁·刘孝绰《司空安成王碑》:“德大心小,居高志卑,再握不倦,三吐忘疲。” 唐·韩愈《和李相公览物兴怀》:“勿惮吐捉勤,可歌风雨调。” 唐·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重土过三哺,轻才抵一铢。” 唐·邵谒《论政》:“贤哉三握发,为有天下忧。” 宋·苏轼《次韵景仁留别》:“会当闻公来,倒屣发一握。” 宋·辛弃疾《念奴娇·三友同饮》:“寄食王孙,丧家公子,谁握周公发。” 宋·汪元量《杭州杂诗和林石田》之七:“有客肠回九,无人发握三。” 明·王宗正《清江引》:“休夸齐二桃,请看周三饭,博南山人同我懒。” 清·丘逢甲《次韵答友人》:“横槊当歌万虑空,复闻吐哺有周公。”


猜你喜欢

  • 开宗明义第一章

    开宗:阐明宗旨。明义:说明义理。 原是《孝经》第一章篇名。 后指作文或讲话首先说明主旨。语出《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邢昺疏:“开,张也;宗,本也;明,显也;义,理也。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

  • 从空伸出拿云手,提起天罗地网人

    拿云:比喻本领高强。 形容处于困境的人们,忽遇救星。语出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见子灾危扶取君,依然足下起祥云,从空伸出拿云手,提起天罗地网人。”《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到移居之日,施

  • 罗威饲犊

    《太平御览》卷九〇〇引《广州先贤传》:“罗威字德仁,南海番禺人。邻家牛数入食其禾,既不可逐,又为断刍,多着牛家门中,不令人知,数数如此。牛主惊怪,不知为谁,阴广求,乃觉是威。自后更相约率,检犊不敢复侵

  • 盐虀

    宋欧阳修《寄圣俞》诗:“我今俸禄饱馀剩,念子朝夕勤盐虀。”盐虀,切碎后腌渍的菜。喻指生活清苦。清姚鼐《柬王禹卿病中》诗:“只今病卧况兼旬,朝夕盐虀愁屡空。”【词语盐虀】   汉语大词典:盐虀

  • 埋轮之志

    源见“张纲埋轮”。指为国不畏权贵的节操。南朝 梁沈约《奏弹王源》:“臣实儒品,谬掌天宪。虽埋轮之志,无屈权右;而狐鼠微物,亦蠹大猷。”

  • 望尘迎

    同“望尘而拜”。唐韦应物《寄洪州幕府卢二十一侍御》诗:“同时趋府客,此日望尘迎。”

  • 昭君远嫁

    同“昭君出塞”。宋刘克庄《满江红》词:“荡子不归鸳被冷,昭君远嫁毡车发。”

  • 东施

    源见“东施效颦”。丑女名。泛称丑女。清黄遵宪《不忍池晚游诗》:“山色湖光一例奇,莫将西子笑东施。”【词语东施】   汉语大词典:东施

  • 木梗

    源见“土偶桃梗”。喻指漂荡无定的人或物。北周庾信《和张侍中述怀》:“漂流从木梗,风卷随秋箨。”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木梗随波荡,桃源?隐沦。”【词语木梗】   汉语大词典:木梗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东晋时两大豪门贵族。寻常:平常。 当年王谢堂前的燕子,现在却飞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里。 表示对人事变迁,盛衰更迭的感叹。语出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