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日近长安远

日近长安远

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司马绍)数岁,坐元帝(司马睿)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关于此说又见《晋书.明帝纪》。

公元三一一年(永嘉十一年),前赵刘曜攻破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后又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于是西晋遂亡。晋元帝司马睿,在中原南迁士族的支持下,联合江南氏族,在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晋明帝数岁时,一次长安来人与元帝闲谈,当元帝问明帝长安和日哪个远时,明帝回答说:“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为彰明帝的聪明,第二天在朝臣宴会上,再次问他这个问题时,明帝却回答说“日近”。这使元帝大为吃惊,问他为什么改变了昨日的答话,明帝说:“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后因以“日近长安远”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十八出“沈江”:“〔锦缠道〕哭声动九原,日近长安远。加鞭,云里指宫殿。”


其他 长安,古都,今西安。太阳看得见,觉得近;京城长安看不见,所以觉得远。比喻远离京城,却又向往京城。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清·孔尚任《桃花扇》:“跨上白骡鞯,空江野路,哭声动九原。~,加鞭,云里指宫殿。”△多用于描写故国情怀。


【典源】《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初学记》卷一引南朝梁·刘劭《幼童传》亦载,文大略同。

【今译】 东晋明帝司马绍年数岁时,有次坐其父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他洛阳的情况,不禁流泪。司马绍问为什么哭?元帝告诉他因为中原动乱,皇室东渡长江的经过。又问司马绍:“你觉着长安与太阳哪个远?”司马绍答:“太阳远,从未听过有人从太阳边来,因此知道。”元帝很惊异。第二天会集群臣宴会,告诉他们这回事,又问司马绍这个问题。司马绍答道:“太阳近。”元帝奇怪,问:“你怎么与昨天回答的不一样?”司马绍说:“举头只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不得接近皇帝,蒙受赏识; 或指向往京都、朝廷而无法达到。

【典形】 长安不见、长安近、长安日、长安日近、长安远、日近长安远、日远长安、知日近、长安近日边、出门望长安、洛阳远如日、举头唯见月。

【示例】

〔长安不见〕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长安近〕 清·赵翼《哭璞涵之讣》:“空悬望眼长安近,欲返遗骸蜀道难。”

〔长安日〕 唐·岑参《忆长安曲》之一:“长安不可见,但见长安日。”

〔长安日近〕 明 · 汤显祖 《紫钗记》:“回首长安日近,东方送使君,南陌恨闺人。”

〔长安远〕 唐·温庭筠《送崔郎中赴幕》:“相思休话长安远,江月随人处处圆。”

〔日近长安远〕 清·孔尚任《桃花扇》:“日近长安远,加鞭,云里指宫殿。”

〔日远长安〕唐·骆宾王《上廉察使启》:“既而日远长发,出蓬门而西笑;云飘吴会,遥松浦以南浮。”

〔知日近〕 清·黄遵宪《车驾驻开封府》:“举首长安知日近,肯留河上再迁延。”


【词语日近长安远】  成语:日近长安远汉语词典:日近长安远

猜你喜欢

  • 龟符

    《黄帝出军决》:“〔黄帝〕伐蚩尤……到盛水之侧,立坛祭以太牢,有元龟衔符从水中出置坛中而去。黄帝再拜稽首受符,视之乃所得梦符也,广三寸,长一尺,于是黄帝佩之以征,即日禽蚩尤。”后遂用作称颂帝王顺应天命

  • 隆中三顾

    源见“三顾茅庐”。谓竭诚礼贤下士。宋张孝祥《水调歌头.为总得居士寿》词:“隆中三顾客,圯上一编书。英雄当日感会,馀事了寰区。”

  • 傍人门户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然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古代习俗

  • 螗斧

    同“螳斧”。宋梅尧臣《秋日咏蝉》诗:“虚腹曾何竟,常忧螗斧侵。”

  • 千岁鹤

    源见“辽东鹤”。泛指老鹤。清顾炎武《赋得老鹤万里心》诗:“何来千岁鹤,忽下九皋音。一自来凡境,摧颓已至今。临风时独舞,警露亦长吟……多少乘轩者,知同一寸心。”

  • 蝤蛴项

    同“蝤蛴领”。清陈维崧《迎春乐.本意》词:“呵梨领子蝤蛴项,都倚在斜桥望。”【词语蝤蛴项】   汉语大词典:蝤蛴项

  • 东山客

    源见“东山再起”。泛指隐士。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词语东山客】   汉语大词典:东山客

  • 道听途说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这是孔子非常反对的一种作风。他说,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出典】:《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例句】: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序》:

  • 垂诫

    源见“仲尼垂三戒”。指儒家留给后人的训戒。唐韩愈《答张彻》诗:“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词语垂诫】   汉语大词典:垂诫

  •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形容亭台楼阁之盛。语出唐.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儒林外史》“一四回:“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