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曾经沧海难为水

曾经沧海难为水

唐.元稹《离思》诗之五:“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是元稹为悼念亡妻韦氏写的五首诗之一。开头两句比喻自己与妻韦氏之间的深厚情谊,似深沉的沧海和巫山神女所幻化的美丽的行云。正因为曾经沧海、久入巫山,故再逢一般的“水”与“云”,便觉得不新奇了。后两句是说与妻诀别后,即使留止于花间,也懒得回看一眼,这一半是因为诗人修道之心,一半却是由于对妻室真挚的爱情所至。后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喻指见过大世面,眼界高,对于一般的东西就看不上眼,对于平常的事物难于引起重视。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生凝思良久,但云:‘勿须。’面壁吟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意为见过大海,其他的江、河、湖水都不算什么了,比喻见过大世面,眼界甚高。

“沧海”,古人认为就是大海。因海水深而呈青苍色,故大海称为 “沧海”。

此语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 《离思》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一句 “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同前一句相仿,谓除了巫山的云之外,其他的云便不算什么了。因巫山云雨,变幻奇妙,天下之云无可与比。

元稹此诗,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表明韦丛是他的最爱,任何女人都取代不了。他们的夫妻深情,有如沧海水、巫山云。诗为七绝,后二句是: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为君。”


猜你喜欢

  • 一肚皮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不合时势所需要。 意谓人的满脑袋思想与社会潮流格格不入。语出宋.费衮《梁溪漫志.侍儿对东坡语》:“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至朝云乃曰:‘学士一

  • 吴练

    《论衡.书虚》:“颜渊与孔子俱上鲁泰山。孔子东南望吴昌门外有系白马,引颜渊指以示之,曰:‘若见吴昌门乎?’颜渊曰:‘见之。’孔子曰:‘门外何有?’曰:‘有如系练之状。’”孔子登泰山,望吴昌门外见系有一

  • 兔起鹘落

    如兔跃起,鹘( ㄏㄨˊ hú 胡)冲下,形容动作极为敏捷。也用以比喻作书画矫健、写文章下笔迅捷。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

  • 三珠

    同“三珠树”。北周庾信《伤心赋》:“三虎二龙,三珠两凤,并有山泽之灵,各入熊罴之梦。”【词语三珠】   汉语大词典:三珠

  • 韩侯蔌

    《诗.大雅.韩奕》:“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其殽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毛传:“蔌,菜殽也。笋,竹也。蒲,蒲箬也。”后因以“韩侯蔌”指竹和蒲箬。宋王安石《招约之职方并示

  • 伏轼下齐城

    源见“食其下齐国”。指儒士以游说取胜。唐胡曾《咏史诗.高阳》:“最怜伏轼东游日,下尽齐王七十城。”

  • 补三箧

    42` 源见“安世补亡”。称赞人博闻强记。清顾炎武《赠萧文学企昭》诗:“何时复相从,问奇补三箧。”【词语补三箧】   汉语大词典:补三箧

  • 矮人看戏

    42`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一六:“其有知得某人诗好,某人诗不好者,亦只是见已前人如此说,便承虚接响说取去,如矮子看戏相似,见人道好,他也道好。及至问着他哪里是好处,原不曾识。”此典故喻对事自己毫

  • 绝少分甘

    《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居湿,绝少分甘。”宋均注:“少则自绝,甘则分之。”绝:拒绝。甘:美食。如果食物少自己就不吃,若有美食则必分给别人。后指不图享受,自己刻苦,待人优厚。亦作“绝

  • 山抹微云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载:宋秦观有《满庭芳》词,为苏轼所赏识。因词中有“山抹微云”句,故苏戏为句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又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温(范温)尝预贵人家会,贵人有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