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

原是佛家语,指人有心性、有本分。指要留得原来的心性和本分。 王安国(?-1757年),字春圃(Pǔ普),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授编修,升侍讲。提督肇高(今广东肇庆市、高要县)学政。乾隆十年(1745年),召为兵部尚书。乾隆二十年(1755年),升吏部尚书。还在王安国当初刚考中进士时,去拜见大学士朱轼,朱轼告戒王安国说:“读书人当官以后,要留得原来的心性和本分很难。”王安国一辈子都背诵这句话。后来作上大官,所用的衣服、食品、器具、用物等都不改变原来的俭朴习惯。

【出典】:

清史稿》卷304《王安国传》10499页:“安国初登第(考中进士叫“登科”),谒大学士朱轼,轼戒之曰:‘学人通籍(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宫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通籍”是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后来也称初作官为“通籍”,意是朝中已经有了名籍)后,惟留得本来面目为难。’安国诵其语终身。至显仕,衣食器用不改于旧。”

【例句】: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然或修持未到,一入轮回,便迷却本来面目。” 李汝珍《镜花缘》22回:“你既不懂文墨,为何假充我们儒家样子,却把自己本来面目失了。” 李汝珍《镜花缘》46回:“故枣怪面似黑枣,橘怪面似黄橘。任他变幻,何能脱却本来面目!”


偏正 指人人原有的心地本分。后用以指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四讲:“但是现在的《三国演义》却已多经后人改易,不是~了。”△多用于性状方面。→原形毕露↔乔装打扮


【词语本来面目】  成语:本来面目汉语词典:本来面目

猜你喜欢

  • 芝残蕙焚

    同“芝焚”。《南史.刘峻传》:“敬通虽芝残蕙焚,终填沟壑,而为名贤所慕。”并列 芝蕙,两种香草,比喻贤者。比喻贤德之人去世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南史·刘峻传》:“敬通虽~,终填沟壑,而为名贤所慕。”△

  • 以天下为己任

    把天下安危治乱看作是自己的责任。 表示胸怀治国救民的大志。语出《三国志.魏志.杨阜传》:“阜常侃然以天下为己任。”《北齐书.崔暹传》:“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隋书.高熲传》:“熲有文武大略,

  • 若大旱之望云霓

    云霓:指乌云和虹霓。天上出现乌云和虹霓,是下雨的先兆。 好像久旱盼望乌云和虹霓一样。 形容盼望的心情殷切。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九:“然

  •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诸:“之于”的合音。 从近处来说,取材于自身,从远处来说,取材于外物。 表示随处可以取材。语出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 画饼充饥

    原比喻徒具虚名,而于实际并无补益;后比喻以空想来安慰自己。卢毓(?-257年),字子家,涿郡涿(今河北涿县)人。东汉末,以才学见称于世,初应曹操之聘为丞相法曹议令史,入魏为吏部郎。明帝曹睿时迁侍中,旋

  • 过立

    源见“而立岁”。谓超过三十岁。晋陶潜《祭从弟敬远文》:“年甫过立,奄与世辞。”唐刘知幾《史通.自叙》:“及年以过立,言悟日多。”【词语过立】   汉语大词典:过立

  • 投辖

    辖(xiá侠):古代马车上的一种铜制零件,扁平长方形,上有辖首,是为固定车轮和车轴的位置而插入轴端孔穴的销钉。投辖,把客人的车辖投入井中,典出《汉书·陈遵传》。陈遵,字孟公,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 琳琅触目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原谓所见皆名流,后以“琳琅触目”谓眼前所见的都是珍贵的物品或美

  • 日近

    源见“日近长安远”。喻处京都帝王旁。清黄遵宪《车驾驻开封府》诗:“举首长安知日近,肯留河上再迁延?”

  • 孙案

    同“孙康映雪”。宋李曾伯《水龙吟.乘雪登仲宣楼》词:“孙案袁门,不妨高卧,足娱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