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衣钵相传

衣钵相传

衣指佛教僧尼的袈裟,钵指僧尼的食器。中国佛教禅宗的师徒传授便是以这两种物品为表征的,因此称为“衣钵相传”,后泛指师徒之间的继承关系。出自菩提达摩的事迹。菩提达摩(?-528或536年),相传为南天竺人。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南朝宋末泛海到广州,又往北魏洛阳。后住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进行禅修。后遇慧可,授以《楞伽经》四卷。慧可承受了他的心法和衣钵,成为禅宗二祖。以后这套衣钵便成为禅宗门中继承关系的主要信物。

【出典】:

旧唐书》卷191《神秀传》5109页:“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伽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例句】:

清·李汝珍《镜花缘》60回:“世上既有‘缠足大仙’,自然该有‘赤足小仙’,这是衣钵相传,亦非偶然。” 清·佚名《仙侠五花剑》11回:“他娘知道她将来是个胜于其母的俏女,便从她垂髫的时候,把自家的衣钵一一传授于她,十三岁学得琵琶,就有人不惜重金梳栊而去。”


主谓 衣,指僧尼穿的袈裟;钵,指僧尼化缘的盛具。中国佛教禅宗师父将道法传授给徒弟时,常常行授予衣钵的仪式。语本《旧唐书·神秀传》: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后泛指师徒间思想、学术、技艺等方面的继承。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其所以~,为希学之正统者,盖有由也。”△现多用于学说、技术的师徒传授。


【词语衣钵相传】  成语:衣钵相传汉语词典:衣钵相传

猜你喜欢

  • 击水三千

    源见“鲲鹏展翅”。喻奋发有为,不同凡响。宋刘仙伦《沁园春.庆彭司户》词:“图南事,看抟风九万,击水三千。”

  •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席:古人席地而坐。席,指坐席。割:指宰杀猪牛羊时肢体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不按那方法分解的,叫“割不正”。 坐席不端正,不坐;不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 旧指儒者处处依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 断马剑

    《汉书》卷六十七《朱云传》:“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

  • 骈拇枝指

    比喻多余之物。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 “骈拇枝指,由侈于性……二意两出,义之骈枝也。 ” ●《庄子·骈拇》: “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 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

  • 邻舍笛

    同“邻笛”。唐李德裕《无题》诗:“不劳邻舍笛,吹起旧时悲。”【词语邻舍笛】   汉语大词典:邻舍笛

  • 武安瓦振

    同“武安振瓦”。北周庾信《拟咏怀》:“武安檐瓦振,昆阳猛兽奔。”

  • 马齿加长

    《公羊传.僖公二年》载:晋献公与荀息谋,用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郭。既取郭,还四年,复取虞。虞公抱壁牵马而至,荀息见曰:“臣之谋如何?”献公曰:“宝则吾宝也,虽然,马之齿亦已长矣。”马和璧是“

  • 桃李之馈

    源见“投桃报李”。指送礼。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六》:“至其后世,不能以德而勤于法,故有吹毛求疵,诋欺无限,桃李之馈,集以成事。”偏正 原指相互间馈赠礼品。后引申指馈送礼品,接受贿赂。语本《诗经·大

  • 湫闭

    《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杜预注:“湫,集也;底,滞也。”后以“湫闭”谓闭塞不通。清魏源《默觚下.治篇》:“衰则反是,其人材如蛰墐户,湫闭槁窳,所至而百物受其怆悢。”【词语湫

  • 斗粟

    源见“不为五斗米折腰”。指微薄的俸禄。宋陈与义《道中寒食》诗之二:“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源见“尺布斗粟”。讥兄弟不和或不相容。《新唐书.吴竞传》:“陛下即位四年,一子弄兵被诛,一子以罪谪去,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