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雁足传书

雁足传书

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无理扣押。苏武始终坚贞不屈,在北海牧羊十九年。汉昭帝即位后,匈奴与汉朝和亲,汉朝要求放还苏武等被扣留的使臣。匈奴诡称苏武已死。后来汉朝使臣又一次出使匈奴,当年随苏武出使的随员常惠设法秘密会见汉使,告知真情。于是汉使依照常惠的计谋对单于说:汉昭帝在上林苑(今陕西长安县西)射到一只雁,雁足上系有一封写在绢帛上的信,信上写明苏武还被扣留在匈奴某一沼泽地区。单于听后十分惊恐,只得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这样苏武历尽艰苦曲折,终于带着九名随员返回汉朝。苏武被匈奴扣留长达十九年,当初出使时正年富力强,到了返回汉朝时胡须头发都变白了。后以此典指书信或信使,表示离怀别绪或思乡之情。

【出典】:

汉书》卷54《苏武传》2466、2467页:“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责备)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例句】:

北周·王褒《燕歌行》:“试为来看上林雁,必有遥寄陇头书。” 南陈·陈叔宝《长相思》:“上林书不归,回文徒自识。” 唐·宋之问《登逍遥游》:“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唐·鲍溶《赠远》:“莫劳雁足传书信,愿向凌烟阁上看。” 唐·徐夤《鸿》:“宣王德美周诗内,苏武书传汉苑中。” 宋·苏轼《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春草池塘惠连梦,上林鸿雁子卿归。” 宋·袁去华《宴清都》:“人言雁足传书,待尽写,相思寄去。” 明·郑真《寄乌继善先生》:“系雁书成霜满地,饭牛歌罢月临关。” 明·于谦《题苏武忠节图》:“马蹄就道归乡国,雁足传书到上林。” 清·丘逢甲《秋怀》:“故国音书迟雁帛,残军屯落满虫沙。” 清·秋瑾《秋雁》:“传帛解怜苏武节,挥弦应忆洞庭游。”


主谓 指书信投寄。雁足传书的典故,语本《汉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北海,嘱吏夜见汉使,教他诡言汉帝射雁得书,书中说苏武等在泽中。使者以此言责备单于,单于知事已泄漏,乃让苏武归汉。宋·袁去华《宴清都》词:“人言~,待写尽,相思寄与。又怎生,说得愁肠,千丝万缕。”明·于谦《题苏武忠节图》诗:“马蹄就道归乡国,~到上林。”→鱼传尺素 鸿雁传书 ↔雁杳鱼沉。 也作“雁足留书”。


【典源】《汉书·苏武传》:“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长安豪民郭行先,有女子绍兰,适巨商任宗,为贾于湘中,数年不归,复音信不达。绍兰目睹堂中,有双燕戏于梁间,兰长吁而语于燕曰:‘我闻燕子自海东来,往复必径由于湘中。我婿离家不归,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欲凭尔附书,投于我婿。’言讫泪下。燕子飞鸣上下,似有所诺。……兰遂小书其字,系于足上,燕遂飞而去。任宗时在荆州,忽见一燕飞鸣于头上,宗讶视之,燕遂泊于肩上,见有一小封书系在足上,宗解而视之,乃妻所寄之诗。宗感而泣下,燕复飞鸣而去。”

【今译】 汉武帝时,苏武 (字子卿)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匈奴借故扣留。他坚贞不屈,在北海持汉节牧羊十余年。昭帝即位后,匈奴与汉和亲,汉朝要求放还苏武等人,匈奴诡称苏武已死。后汉使又到匈奴,苏武的随史常惠设法夜见汉使,告知真情。于是汉使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一雁,雁足系有一帛书,写明苏武在某地泽中。匈奴大惊,苏武始得返归祖国。又传说唐代长安郭行先有女名绍兰,绍兰嫁给巨商任宗后,任宗到湘地经商,数年不归,杳无音信。一天,绍兰见堂间有双燕嬉戏,不由喟然叹息,她要求燕子为她带信寻找夫婿,将自己所写之诗系于燕足,燕子飞鸣而去。当时任宗正在荆州,接到燕子带来的信,非常感动,次年回家。

【释义】 后以此典指书信或信使,多用以表现离愁别绪,思亲之情等。

【典形】 白雁抱书、北海雁书、帛书、传帛、传书雁、传雁、归鸿谁寄、鸿来雁度、寄双飞燕、见雁思乡信、裂帛附双燕、裂帛系书、漫写羊裙、南雁惠佳音、凭鸿、凭燕翼、倩归鸿、塞雁音书、上林鸿雁、上林书、上林雁、书鸿、书凭雁、朔雁传书、送书雁、苏武逢雁、天涯芳信、望飞燕、系雁书、衔来相思字、信鸿、燕去鸿归、雁帛、雁传书、雁封、雁来音信、雁使、雁书、雁信、 雁足、雁足传书、音书凭过雁、云间一纸书、子卿归信、燕翎寄笺、微辞寄归雁、 怀逐归鸿、 锦书寄飞翼、裂帛待燕鸿、寄书雁来时、音信绝南鸿、南雁传尺素、白羽赚苏卿、书到雁应还、书因北雁稀、题书燕鸿、南鸿信、雁鸿附书、寄情无雁、寄南飞翼、寄南飞鸿、寄书雁翼、寄书鸿雁、鸿羽芳信、断鸿难倩、难觅征鸿、独雁征书、秋鸿春燕、诗凭雁翼、空回春雁、赤书凭雁、过鸿来雁、归鸿无信、北雁连书、书托过鸿、书无过雁、书无去鸿、乡书雁少、飞燕归信、上林消息、上林过雁、上苑传书、寄锦书、鸿雁书、断鸿书、借片鸿、空中书、系边书、传雁足、归鸿书。

【示例】

〔白雁抱书〕 北周·庾信《拟连珠》之四十四:“是以乌江舣楫,知无路可归; 白雁抱书,定无家可寄。”

〔北海雁书〕 唐·王勃《采莲归》:“不惜南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帛书〕 明·陈子龙《古意》:“帛书望断黄榆塞,锦字空裁白玉堂。”

〔传帛〕 清·秋瑾《秋雁》:“传帛解怜苏武节,挥弦应忆洞庭游。”

〔传书雁〕宋·刘《代意》:“缄情谩托传书雁,换笑空余取酒金。”

〔传雁〕 清·吴兆骞《夜行》:“客同属国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

〔归鸿谁寄〕 宋·柳永《卜算子慢》:“纵写得离愁万种,奈归鸿谁寄!”

〔鸿来雁度〕 唐·骆宾王 《畴昔篇》:“莺啭蝉吟有悲望,鸿来雁度无音息。”

〔寄双飞燕〕 南朝梁·江淹《李都尉从军》:“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见雁思乡信〕 唐·岑参《巴南舟中夜书事》:“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

〔裂帛附双燕〕 唐·徐彦伯 《拟古》:“裂帛附双燕,为余向辽东。”

〔裂帛系书〕 南朝梁·江淹 《恨赋》:“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

〔漫写羊裙〕宋·姜夔《凄凉犯》:“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

〔南雁惠佳音〕 宋·苏辙《次韵柳子玉谪官寿春》:“草圣诗豪并神速,数因南雁惠佳音。”

〔凭鸿〕 唐·杜牧《偶题》:“信已凭鸿去,归唯与燕期。”

〔凭燕翼〕 宋 · 吕渭老 《西江月慢》:“向宝帕裁书凭燕翼。望翠阁烟林似织。”

〔倩归鸿〕 宋·谢逸《清平乐》:“故人零落西东,题诗待倩归鸿。”

〔塞雁音书〕 宋·王观《生查子》:“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

〔上林鸿雁〕 宋·苏轼《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春草池塘惠连梦,上林鸿雁子卿归。”

〔上林书〕 南朝陈·陈叔宝《长相思》:“上林书不归,回文徒自织。”

〔上林雁〕 北周·王褒《燕歌行》:“试为来看上林雁,必有遥寄陇头书。”

〔书鸿〕 宋·贺铸《好女儿》:“但频占镜鹊,悔分钗燕,长望书鸿。”

〔书凭雁〕 明·黄峨《落梅风》:“书凭雁,梦借蝶,枉耽了千金良夜。”

〔朔雁传书〕 唐·李商隐《离思》:“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送书雁〕 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之一:“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濑船?”

〔苏武逢雁〕 宋· 陈与义 《至叶城》:“苏武初逢雁,王乔欲借凫。”

〔天涯芳信〕 宋 · 史达祖 《双双燕》:“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

〔望飞燕〕 唐·刘禹锡《酬令狐相公秋怀见寄》:“殷勤望飞燕,新自塞垣来。”

〔系雁书〕 明·郑真《寄乌继善先生》:“系雁书成霜满地,饭牛歌罢月临关。”

〔衔来相思字〕 宋·汤恢《二郎神·用徐干臣韵》:“燕子衔来相思字,道玉瘦不禁春病。”

〔信鸿〕 宋·陈允平《八宝妆》:“待月重楼谁共倚?信鸿断续两三声。”

〔燕去鸿归〕 宋·朱敦儒《十二时》:“燕去鸿归音信绝,问黄花又共谁折?”

〔雁帛〕 清·丘逢甲《秋怀·叠前韵》:“故国音书迟雁帛,残军屯落满虫沙。”

〔雁传书〕 宋·秦观《阮郎归》之四:“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雁封〕 南朝陈·王磋《长相思》:“雁封归飞断,鲤素还流绝。”

〔雁使〕 唐·乔知之《从军行》:“宛转结蚕书,寂寥无雁使。”

〔雁书〕南朝梁·刘孝威《怨》:“雁书犹未返,角马无归年。”

〔雁信〕 宋·周邦彦《四园竹》:“雁信绝,清宵梦又稀。”

〔雁足〕南朝梁·王僧孺《��衣》:“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雁足传书〕 明·于谦《题苏武忠节图》:“马蹄就道归乡国,雁足传书到上林。”

〔音书凭过雁〕 宋·李清照《蝶恋花》之二:“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云间一纸书〕 唐·包融《春草》:“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

〔子卿归信〕 宋·陆游《龟堂独酌》之二:“越石壮心鸡喔喔,子卿归信雁悠悠。”


【词语雁足传书】  成语:雁足传书

猜你喜欢

  • 金鸡竿

    源见“金鸡放赦”。古代大赦时竖立的设有金鸡的高竿,为古代颁布赦令时所用的仪仗。表示朝廷举行大赦。唐杨巨源《元日含元殿下立仗丹凤楼门下宣赦上相公》诗之一:“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竿下鼓千声。”【词语金鸡竿

  • 范雎绨袍

    雎(suī绥):此处用于人名。绨(tí提)袍:厚绸做的长袍。此典指须贾赠送范雎厚绸长袍。后以此典比喻同情和馈赠穷困中的朋友;也比喻寒士生涯;或比喻不忘旧交。范雎(?——前255年),一作范且。据清代钱

  • 兔园赏

    源见“梁园赋雪”。指赏雪。宋辛弃疾《念奴娇.和韩南涧载酒见过雪楼观雪》词:“兔园旧赏,怅遗踪飞鸟,千山都绝。”

  • 野狐

    同“野狐禅”。梁启超《新民说》九:“当晚明时,举国言心学,全学界皆野狐矣。”【词语野狐】   汉语大词典:野狐

  • 虎卧庭前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慧永》:“释慧永,姓鄱,河内人也。年十二出家,伏事沙门竺昙现为师,后又伏膺道安法师……行经浔阳,郡人陶范苦相要留,于是且停庐山之西林寺……又别立一茅室于岭上,每

  •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同“翻云覆雨”。清蒋士铨《空谷香.店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梁间存寡燕,树杪没慈乌。”见“翻手是雨,合手是云”。张平《抉择》:“也正因为你有问题,所以他才可以这么~!”【词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 握粟

    同“握粟出卜”。清黄宗羲《高古处府君墓表》:“有所疑者,待君而决。君亦间应握粟之求,无不奇验。”【词语握粟】   汉语大词典:握粟

  • 桓山鸟

    源见“桓山之悲”。喻离别的痛苦。金元好问《送李参军北上》诗:“君不见,桓山鸟,乳哺不得须臾闲,众雏一朝散,孤雌回顾声悲酸。”【词语桓山鸟】   汉语大词典:桓山鸟

  • 贾生赋鵩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贾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名鸮曰‘服(即鵩)’。贾生既以適(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其辞曰:单阏之岁兮,

  • 自觉形秽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形秽:形象丑陋。指因自己的容貌风度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因以“自觉形秽”作为与人相比,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