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同“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清 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哭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见“鹬蚌相悖,渔人得利”。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演出风云阵。”


【典源】《战国策·燕策二》: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擒) 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今译】 战国时,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赶去对赵惠王说:“这次我来,经过易水,看到一只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长嘴鹬飞来,一口啄住了蚌的肉,蚌马上合拢蚌壳,把鹬的嘴紧紧夹住。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有死鸟了。’它们各不相让,谁也不能解脱。一位渔人走来,把它们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如果燕、赵两国长久地争持不下,我担心秦国会坐享渔人之利。所以希望您慎重考虑。”赵惠王说:“你说的对。”放弃了攻燕的意图。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双方相持不下,两败俱伤,第三者因而得利。

【典形】蚌鹬、蚬鹬斗食、鹬蚌、鹬蚌持、鹬蚌亡、鹬蚌相持。

【示例】

〔蚌鹬〕 宋·梅尧臣《书窜》:“其间因获利,窃笑等蚌鹬。”

〔蚬鹬斗食〕 南朝齐·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蚬鹬斗食,日月朏精。矧在乘舆,宇拆宙倾。”

〔鹬蚌〕 宋·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战》:“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

〔鹬蚌持〕 清·孔尚任《桃花扇》:“俺只说鹬蚌持,渔人候,傍观将利收。”

〔鹬蚌亡〕 明·吴骐《感时书事寄计子山》:“每作蛇虫斗,深虞鹬蚌亡。”〔鹬蚌相持〕 元·汪元亨《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鸡鹜乱争食,鹬蚌任相持。”


【词语鹬蚌相争】  成语:鹬蚌相争汉语词典:鹬蚌相争

猜你喜欢

  • 赵五娘

    《琵琶记》据南宋唱本《赵贞女》故事载:民间流传汉时蔡伯喈赴京赶考。其妻赵五娘在家勤劳孝亲,后公婆双亡,又值荒年,她卖发葬亲尽孝后,千里迢迢,赴京寻夫。后因以“赵五娘”为勤劳、贤良、贞孝妇女的典型形象。

  • 优游慕陆

    《文选》卷四十五东汉.班孟坚(固)《答宾戏》:“近者陆子优游,新语以兴。”唐.李善注:“郑玄曰:‘优游,不仕也。’《史记》:‘高帝拜陆贾为太中大夫,谓贾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我所以得之者何。陆生乃

  • 车尘

    源见“望尘而拜”。借指权豪、高官。唐罗隐《偶兴》诗:“逐队随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车尘。如今赢得将衰老,闲看人间得意人。”宋苏轼《与颍州运使刘昱启》:“暂屈外台之寄,一苏古辅之民。日望车尘,按临封部。”

  • 留题凤字

    源见“吕安题凤”。谓访友不遇。清高士奇《沁园春.叶讱庵编修见过不值》词:“微雪初晴,轻寒向晚,未忍留题凤字回。”

  • 胡质矫

    《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三国魏荆州刺史胡质为官清白廉洁,但矫揉造作,违反常情。故后用为虽清廉但近于矫

  • 竹帛

    竹简和白绢,古代供书写之用。此典指汉景帝颁发诏书,认为汉文帝的功德可以书写竹简和白绢,载入史册。汉景帝(前188——前141年),姓刘名启,是汉文帝刘恒之子。汉文帝刘恒于后元七年(前157年)病死,刘

  • 李郭游

    同“李郭同舟”。宋邓肃《一剪梅.题泛碧斋》词:“尊酒时追李 郭游,醉卧烟波万事休。”

  • 缉柳

    缉(jī机):编织。也作“编柳”,即把用柳木制成的木片编结成书简。王僧孺(465-522年)字僧孺,东海郯(tán谈)(今山东郯城北)人。曾仕齐、梁,官至御史中丞。幼年聪慧,家贫,经常给人抄书来赡养母

  • 楚逐伍胥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子建。”“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尚既就执,使者捕伍

  • 露台不为

    《史记.孝文本纪》:“尝欲为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账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封建统治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