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屯郡
西汉元封三年 (前108) 置,治所在东暆县 (今朝鲜江原道江陵。一说在朝鲜江原道元山、德源一带)。辖境相当今朝鲜咸镜南道大部分及江原道北部。始元五年 (前82) 废,辖境大部分并入乐浪郡。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置,治东暆县(今韩国江原道江陵)。辖境约当今朝鲜、韩国江原道地区。始元五年(前82年)废入乐浪郡。
西汉元封三年 (前108) 置,治所在东暆县 (今朝鲜江原道江陵。一说在朝鲜江原道元山、德源一带)。辖境相当今朝鲜咸镜南道大部分及江原道北部。始元五年 (前82) 废,辖境大部分并入乐浪郡。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置,治东暆县(今韩国江原道江陵)。辖境约当今朝鲜、韩国江原道地区。始元五年(前82年)废入乐浪郡。
即今浙江绍兴县西北东浦镇。清乾隆《绍兴府志》卷7《市》:东浦市“去县西北十里”。
唐置,为羁縻归化州治。治所在今广西柳江县西北洛满乡古州村。北宋庆历四年(1044)废。古县名。唐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西北古州。为归化州治。北宋庆历中废。
即今台湾省宜兰县南之南澳乡。连横《台湾通史·疆域志》 台东州:“番之大者,曰斗史五社,在大南澳。”同书《抚垦志》又载:清光绪元年(1875)十一月,“以宣武左右两军,分戍东澳、大南澳”等地。
明初改镇江路置。治所在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洪武四年(1371)复改为镇江府。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改镇江路置,治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镇江、丹阳、金坛等市地。始属江南省
在今云南云龙县西南旧州西。《清一统志·大理府》:三崇山“壁立万仞,高不可登。顶有三峰,一名三峰山。《滇志》:三崇山名三危山,澜沧经其麓。其地有黑水祠。或以为即古三危山也”。《方舆纪要》谓此说误。
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属松潘卫。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南一百五里,镇江关乡北北定关。后废。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置,治今四川省松潘县东南北定关。属松潘卫。后废。
清初于者帖列山卫置,属宁古塔将军。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阿纽依河口东北。后属三姓副都统。《乾隆内府舆图》: 黑龙江下游有 “绰拉剔噶珊”。光绪 《吉林通志》 卷17: 混同江南岸,东至
初名咸熙寺。又名大佛寺、七佛寺。辽开泰九年 (1020) 建,在今辽宁义县城内东大街路北。明 《辽东志》 卷1义州: 奉国寺 “在钟楼东。一名七佛寺。佛宇高七丈,中有佛像七尊,高与殿称,中建石碑”。清
隋开皇十六年 (596) 分乐陵县置,属棣州。治所在今山东乐陵市西北。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分饶安县复置,属沧州。贞观六年 (627)省入乐陵县。旧县名。山东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南皮
①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左传》: 僖公十六年 (前644), “狄侵晋, 取、 厨、受铎,涉汾,及昆都”。②又作坤都。即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 (天山镇) 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