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晋关
又名河关、蒲坂关、蒲津关。战国魏置,故址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黄河西岸。《史记·曹相国世家》: 参 “以中尉从汉王出临晋关”。即此。
战国魏置,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东北)城东黄河西岸,故名。西汉改名蒲津关。
又名河关、蒲坂关、蒲津关。战国魏置,故址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黄河西岸。《史记·曹相国世家》: 参 “以中尉从汉王出临晋关”。即此。
战国魏置,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东北)城东黄河西岸,故名。西汉改名蒲津关。
在今四川广元市南三十里。《新定九域志》 卷8: 利州有望乡台。唐武元衡 《送柳郎中》 诗: “望乡台下秦人去,学射山中杜魄哀。”即此。
即今吉林舒兰市西白旗镇。清顺治元年(1644)满族正白旗居此,名大白旗屯。光绪《吉林通志》卷15吉林府《屯镇》:北“一百四十五里大白旗屯街”。
在今贵州铜仁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122铜仁府铜仁县: 铜仁大江 “源出乌罗司 (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乌罗镇) 西九龙山,东流经城南,又东入湖广麻阳县界,谓之锦水,下流入于沅江”。
在今湖北恩施市南。《方舆纪要》卷82施州卫“黄连溪”条下:“巴公溪亦在卫南。其源一出药山,一出城南三十里鼓楼山,合于翠涛山,下至城南二里入清江。”
①在今江苏扬州市东南。《清一统志·扬州府二》:文选楼,“相传梁昭明太子撰《文选》于此;一云隋曹宪以《文选》教授生徒所居,号文选巷,楼以是得名”。清阮元居此巷,因构楼曰“文选”,用以藏书。②在今湖北襄樊
泽薮名,即孟诸。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虞城县西北。春秋属宋。战国属齐。《史记· 乐毅列传》: “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索隐》:“望诸,泽名,在齐。盖赵有之,故号焉。” 唐时泽面周五十里。金、
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二十六里南城村东南二里土岗上。高出地面3米左右,俗称 “点军台”。面积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4—6米。1951年和198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博物馆先后在此发掘。文化层可
在今湖北枝江县南。《方舆纪要》 卷78枝江县 “芦洲” 条下: “浰洲在县东二十里江中。……广十余里,民耕其上。”
明置,属万全右卫。在今河北万全县北。《方舆纪要》卷18万全右卫:上庄堡“永乐中车驾北征尝驻于此”。
唐天宝时以新渝县改名,属宜春郡。治所在今江西新余市南三里。乾元初属袁州。大历八年(773) 徙治今新余市。北宋属临江军。元元贞元年(1295) 升为新喻州。明洪武初复为新喻县,属临江府。民国初属江西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