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十二州

十二州

①传说中尧舜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尚书·尧典》:“肇十有二州。”马融释十二州名,乃杂取《职方》、《尔雅》所载《禹贡》九州以外州名拼凑而成。

②西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废除司隶校尉部和十三剌史部,改置雍、豫、冀、兖、青、徐、扬、荆、益、幽、并、交十二州。东汉光武帝罢十二州,恢复西汉旧制。

③三国魏分境内为司隶、冀、豫、兖、青、徐、荆、扬、雍、凉、并、幽十二州。


(1)传说中尧舜时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尚书·舜典》:“肇十有二州。”谷永(《汉书》本传)、班固(《汉书·地理志》)都解释为“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在禹置九州之前。到马融才解释为在禹置九州之后:“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后世释经家多采用马说。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认为“当以《汉志》为正”。近代学者认为十二州的传说,当由于汉人影射武帝所置的十三刺史部而起;马氏所释十二州名,乃杂取《周礼·职方》、《尔雅·释地》所载《禹贡》九州以外州名拼凑而成。(2)西汉元始五年(5年)王莽为符合经义,废除司隶校尉部和十三刺史部,改置雍、豫、冀、兖、青、徐、扬、荆、益、幽、并、交十二州。东汉光武帝罢十二州,恢复西汉旧制。(3)三国魏分境内为司隶(时又称司州)、冀、豫、兖、青、徐、荆、扬、雍、凉、并、幽十二州。


猜你喜欢

  • 长乐县

    ①三国魏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县东四十里。北魏废。隋开皇十年(590)复置,属相州。十八年(598)改为尧城县。②东晋置,为晋昌郡治。治所在王水口(今陕西西乡县东古城子)。北魏延昌三年(514)

  • 蓝村

    或作栾村。即今山东即墨市西蓝村镇。清道光 《增修胶志》 总图: 即墨县西有蓝村。

  • 石门山摩崖石刻

    在今四川大足县城东三十里。为儒、释、道兼容的摩崖造像。共二洞九龛窟,造像千余躯。始凿于北宋绍圣年间。最著者有五显大帝、炳灵太子、三皇像等。尤以6号观音窟最为奇伟,窟正壁镌无量寿佛,夹侍观音、如意轮菩萨

  • 南溪

    ①古称龙舒水。即今安徽舒城、庐江二县之杭埠河。发源于大别山东麓岳西县境内主簿原,东北流经舒城、庐江二县入巢湖。《方舆纪要》 卷26舒城县: 南溪 “在县城南。发源于县西百五十里之孤井,东南流经七门堰入

  • 互助县

    1930年析西宁县置,属青海省。治所在威远镇(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1954年改为互助县土族自治区, 1955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县。旧县名。1931年析西宁县置。治今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成远镇。19

  • 乌碣岩

    在今朝鲜钟城附近。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战败乌拉部布占泰于此。在今朝鲜钟城附近。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战败乌拉部布占泰于此。

  • 故城河

    在今江苏淮安市东南五十里。古名寿河,即涧河支流。《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 故城河 “河东入射阳湖,西南连黄浦。明宏治间尝浚之,以达盐城、高邮、宝应、兴化诸处”。

  • 温谷

    在今河南卢氏县南。《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 (450) 北伐,雍州将 “柳元景自百丈崖从诸军于卢氏”。胡三省注: “百丈崖,在温谷南。”在今河南省卢氏县南。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伐

  • 大宁设治局

    1931年2月由平泉县北部及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析置,治所在小城子(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小城子镇)。同年12月改名宁城设治局。1931年2月由平泉县北部及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析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宁

  • 盖州卫

    明洪武九年 (1376) 置,属辽东都司。治所即今辽宁盖州市。清初废。明洪武九年(1376年)置,治今辽宁省盖州市。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年)改置盖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