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甸县
元至元二十六年 (1289) 置,属和曲州,为武定路治。治所在今云南武定县东七里旧城。《明一统志》 卷87武定府南甸县: “旧名洟陬笼,又名瀼甸,讹曰南甸。” 明为武定府治。嘉靖末废。
古县名。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治今云南省武定县东,为武定路治。明正德元年(1506年)废。
元至元二十六年 (1289) 置,属和曲州,为武定路治。治所在今云南武定县东七里旧城。《明一统志》 卷87武定府南甸县: “旧名洟陬笼,又名瀼甸,讹曰南甸。” 明为武定府治。嘉靖末废。
古县名。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治今云南省武定县东,为武定路治。明正德元年(1506年)废。
唐开元二十八年 (740) 置,属歙州。治所即今江西婺源县西北清华镇。天祐中移治弦高镇(即今婺源县)。《元和志》 卷28歙州: 婺源县 “以婺水绕城三面,因以为名”。宋宣和后属徽州。元元贞元年 (12
元置,在今湖北蒲圻市东北六十里官塘驿镇。明改为驿。清乾隆二十年 (1755) 裁。元置,在今湖北省赤壁市东北官塘。明改置驿。
北周武成元年 (559) 改白水县置,为邵郡治。治所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五十七里古城镇。隋开皇初属邵州,大业三年 (607) 改为垣县。义宁元年 (617) 另置亳城县,属绛郡。治所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四
又作新政县。1934年10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栒邑县和甘肃正宁县析置,治马家堡 (今陕西旬邑县东北马家堡)。取 “正宁县新正” 之义。1940年迁看花宫 (今旬邑县北看花宫)。1941年徙治杨坡头(今旬
北宋盐场。在今上海市奉贤县南柘林镇西一里旧柘林城。清时设盐课大使,后设场知事。
①在今四川内江市东五十里高山乡。清道光《内江县志要》卷1:观音场在“东五十里”。②在今四川德阳市东北。清同治《续修罗江县志》卷3:观音场在“县(今罗江镇)北二十里”。③即今四川三台县西之西平镇。民国《
在今四川天全县东。《方舆纪要》卷73天全六番招讨使司:多功山在“司东五十里。昔禹凿此山以通峡水,用功甚多,故名”。
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南。《清一统志·同州府二》: 赵渡镇 “在朝邑县南十五里。滨渭河。为商贾辏集之处”。集镇名。在陕西省大荔县东南部。赵渡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3800。东临黄河,西濒北洛河。因村东有
西周封国。姬姓。故址当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南。周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此。《左传》: 桓公九年 (前703) “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又庄公二十八年 (前666),“晋献公娶于贾”。即
又名直渎。在今江苏丹阳市东南六十里。《舆地纪胜》 卷7镇江府: 相渎,“初王庄定存自杭州归丹阳旧居,惮于重堰,乡人自奔牛开直渎南通鹤溪,以便其行,故号查渎。亦名直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