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州
①唐贞观四年 (630) 置,治所在石门县(今云南盐津县西南二十六里豆沙关附近)。辖境约当今云南水富、盐津、大关等县地。八年 (634) 改贤州,旋废。
②即今江苏南通市。因直隶顺天府有通州 (今北京市通县),故称江苏省之通州为南通州。
唐贞观四年(630年)置,治石门县(今云南盐津县西南豆沙关)。辖境相当今云南省盐津县及昭通市北部。八年改贤州。
①唐贞观四年 (630) 置,治所在石门县(今云南盐津县西南二十六里豆沙关附近)。辖境约当今云南水富、盐津、大关等县地。八年 (634) 改贤州,旋废。
②即今江苏南通市。因直隶顺天府有通州 (今北京市通县),故称江苏省之通州为南通州。
唐贞观四年(630年)置,治石门县(今云南盐津县西南豆沙关)。辖境相当今云南省盐津县及昭通市北部。八年改贤州。
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改新河县置,治所即今河北新河县。以此地系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1937年牺牲的董振堂军团长的故乡而命名。1949年复名新河县。旧县名。冀南解放区设。1947年由河北省新河县改置。以
即今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东北吉尔嘎朗镇。清为科尔沁左翼后旗驻地。1954年科尔沁左翼后旗迁今治甘旗卡镇。
北宋开宝八年(975)析罗甸国置,为羁縻府。治所即今贵州开阳县。南宋嘉定间移治今贵州贵阳市。后废。
①即元通惠河。源于今北京城西北玉泉山,以流经北京城东便门外大通桥而得名。《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大通河旧名通惠河,水自玉河而出,绕都城之东南,经大通桥流入高丽庄白河。”②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北。《清
亦作清溪关。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南、甘洛县西北交界处桦槁林山一带。《新唐书·李德裕传》: 太和间,“筑杖义城,以制大度,青溪关之阻”。
古称松漠。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北部与河北围场县境之大兴安岭南段地区。《辽史·地理志》:上京道有平地松林。同书《太宗纪》:天显元年(926),“幸平地松林,观潢水(今西拉木伦河)源”。元白珽《续演雅》诗注:
即今广东四会市西北下茆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四会县西北有下茅墟。
亦作小湾驿。清置,即今甘肃安西县东小宛堡村。《清史稿·地理志》:安西直隶州有小宛驿。
在今广东曲江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02韶州府曲江县:双下水“在府西五十里。有两涧合流,因名。南流五十里入于浈水”。
唐作忽汗河、金亦作活罗海川。即今黑龙江省东南部松花江支流牡丹江。明 《寰宇通志》卷116: “胡里改江,源出建州卫东南山下,东北汇为镜泊,又北注混同江。元置 (胡里改) 万户府于此。”见于《元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