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双柏县

双柏县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双柏县境。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属建宁郡。西晋太安二年(303)属益州郡。东晋属晋宁郡。南朝梁末废。产银。1926年改摩刍县复置,治所在今云南楚雄市南三十八里云龙镇。民国《双柏县沿革志》:“因汉时城内有古柏二株,故以得名。”1962年迁治今双柏县。


在云南省中部。属楚雄彝族自治州。面积4043平方千米。人口15.4万。辖1镇、8乡。县人民政府驻妥甸镇。西汉置双柏县,治今县南,属益州郡。相传因县衙门前有两棵古柏而得名。东汉末年属建宁郡。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属宁州。南北朝为云南爨氏乌蛮耕牧地。唐初属昆州,南诏为银生节度地。宋大理时名摩刍,属威楚府。蒙古立摩刍千户所和��嘉千户所,属威楚万户府。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摩刍千户所为南安州,治今县北云龙镇。又改��嘉千户所为��嘉县,治今县西南,仍隶威楚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进入云南,仍名南安州,与��嘉县并隶属楚雄府。清代仍名南安州,康熙八年(1669年)裁��嘉县为罗甸里,属南安州。雍正十年(1732年)改设��嘉州判,治理��嘉。1913年改州为县。因与福建南安县重名,1914年易名摩刍县。1929年恢复汉时双柏县名,治今县东南云龙镇。1950年属楚雄专区。1957年属楚雄州。1961年迁治小庙河公社,1963年县城迁至妥甸。大部属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农产稻、玉米、小麦、蚕豆、烤烟、甘蔗、花生等。土产香菌、木耳、核桃、茶叶。矿产有煤、银、铜、铅、锌、石棉、云母等。特产“妥甸酱油”。始于明代,久负盛名。工业有木材加工、林化产品、食品、酿酒、皮革、建材、机械制造等。国道226线、省道妥三线经过县城。民间彝族虎文化源远流长,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舞、花鼓舞别具一格。城南小庙河水库东畔建有“省级南安森林公园”,园内有烈士纪念碑。


猜你喜欢

  • 双凫铺

    即今湖南宁乡县西南六十里双凫铺镇。清嘉庆《宁乡县志》卷3有双凫铺。

  • 花街镇

    即今四川安县东南花荄镇。清嘉庆《安县志》卷11:花街镇在“城东四十里”。唐西昌县设于此。在浙江省永康市西部,西邻武义县。面积74.5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倪宅,人口 1800。以姓得名。

  • 卓泥土司

    清置,属洮州厅。治所即今甘肃卓尼县。《清史稿·地理志》 洮州厅: “诸土司皆贫弱,地什九入卓泥杨氏,幅员千余里,南与松潘接。”1937年改为卓尼设治局。

  • 松寥山

    ①一名海门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东北长江中,西近焦山,系焦山东支。唐李白有 《焦山望松寥山》 诗。宋蔡肇 《立春日焦山留客》 诗中云: “云生江海交流处,人在松寥最上层。”②在今安徽旌德县南,与璧山相对。

  • 同安县

    ①西晋太康三年(282)置,属晋安郡。治所即今福建同安县。西晋末废。唐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县南界置大同场。五代闽永隆元年(后晋天福四年,939)复置同安县,属泉州。元属泉州路。明、清属泉州府。1

  • 铁索桥

    ①在今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北。清嘉庆 《马边厅志略》 卷2: 铁索桥 “在上溪乡。溪水陡急,两岸石壁高十余丈,悬铁縆而过,达峨、乐”。②在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北盘江上。清陈鼎 《黔游记》: “

  • 绒峡

    即绒辖。又作绒辖尔。即今西藏定日县西南绒辖。《清高宗实录》 卷1333载: “聂拉木、济咙、绒峡三处,均与巴勒布 (今尼泊尔) 连界。”

  • 木渎镇

    北宋置,属吴县。即今江苏吴县西南木渎镇。据《木渎小志》卷1:“相传昔时吴王得越贡神木,将筑姑苏台,积材三年连沟塞渎,木渎之名由此始也。”明置木渎巡司,清乾隆十一年(1746)巡司移驻光福镇, 有吴县县

  • 黄连县

    唐开元二十四年 (736) 置,属汀州。治所在黄连镇 (今福建宁化县东五里)。天宝元年(742) 改名宁化县。《寰宇记》 卷102汀州: 宁化县“武德初为黄连,以地有黄连洞以为名”。古县名。唐开元二十

  • 洹水

    即今河南北部卫河支流安阳河。甲骨文中有洹水,《甲骨文合集》 7854正: “洹其作兹邑祸。”《左传》: 成公十七年 (前574),“初,声伯梦涉洹”。《战国策·赵策二》: 苏秦说赵肃侯,“令天下之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