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受降城

受降城

①西汉太初元年 (前104) 建,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东阴山北。一说在乌拉特后旗北。为匈奴降者所居。《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左大都尉欲杀儿单于,遣人来告降汉,乃命因杆将军公孙敖筑受降城,次年,遣浞野侯赵破奴将二万余骑出朔方西北二千余里,期至浚稽山接应,既而单于发觉左大都尉之谋,杀之,发兵击赵破奴,破奴还师,“未至受降城四百里,匈奴兵八方骑围之……军遂没于匈奴。匈奴儿单于大喜,遂遣奇兵攻受降城,不能下,乃寇入边而去。其明年,单于欲自攻受降城,未至,病死”。《汉书·匈奴传》: 甘露三年(前51),呼韩邪单于降汉入朝,“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有急保汉受降城”。汉遣军送出鸡鹿塞。

②唐景龙二年(708)张仁愿于黄河以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用以防御突厥的侵扰。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敖陶窑村古城; 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县南,黄河北大黑河东岸,西去中受降城三百里;西受降城在杭锦后旗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东去中受降城三百八十里。其后东西两城均曾改筑。

③在今广西宁明县东。《清一统志·太平府》:受降城“在今明江厅(治今明江镇)北五里。明成化间,征交阯受降之所”。


(1)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为接受匈奴投降,汉武帝遣将军公孙敖筑。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东阴山北。(2)唐景龙二年(708年)朔方道总管张仁愿于黄河之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突厥南寇之路。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南;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县南,黄河北大黑河东岸;西受降城在今乌拉特中旗西南乌加河北岸。其后东西两城均曾改筑。


猜你喜欢

  • 渔阳县

    ①秦置,为渔阳郡治。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三十里。《史记·陈涉世家》: 秦二世 “发闾左适戍渔阳”,《正义》 引 《括地志》: “在渔水之阳”,因名。西晋废,后复置。北魏属渔阳郡。北齐废。②隋大业末

  • 思龙县

    唐贞观中置,属芝州。治所在今广西忻城县东二十五里。北宋废。古县名。唐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东。属芝州。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省入忻城县。

  • 疏 (疎) 水

    又名涑水、襄水。在今湖北宜城市西北。《水经·沔水注》: 疎水 “出中庐县西南,东流至��县北界, 东入沔水, 谓之疎口也”。 《清史稿·地理志》 宜城县: “北疏水,亦名襄

  • 元江州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降元江府为元江直隶州,属云南省。治所即今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辖境约当今云南新平、元江、江城等县地。1913年改为元江县。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元江府置,治今

  • 阜城门

    即今北京城阜城门。为明清北京城西垣偏南的一门。本元大都城平则门,明正统四年 (1439)重修后改名阜城门。1968年城门被拆除。

  • 白蜡山

    即今云南罗平县西南大白腊山。《清一统志·曲请府》:白蜡山“在罗平州西南十三里,为一州之望。蒙氏封为安边景帝之神,至今祀之”。

  • 大黑山台

    明置,属广宁卫。即今辽宁黑山县大虎山镇。明《辽东志》卷3:镇远堡“大黑山台”。即此。

  • 云和县

    明景泰三年(1452)析丽水县置,属处州府。治所即今浙江云和县。据《方舆纪要》卷94云和县:“本丽水县浮云、元和二乡地”,置县后因以为名。民国初属浙江瓯海道。1927年直属浙江省。1942年浙江省徙治

  • 锯山关

    明置,属阆中县。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北五里蟠龙山后。《明 一统志》 卷68保宁府: 锯山关 “在府城北盘龙山,为汉沔要冲之路”。

  • 赵曲镇

    清置,属襄陵县。在今山西襄汾县北十五里赵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