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子寺
在今甘肃高台县西二十里。相传为十六国西凉李暠所筑台基。后人建寺其上。《清一统志·肃州》 引《行都司志》:“明洪武五年冯胜定河西,置高台站,因西有台子寺为名。”
在今甘肃高台县西二十里。相传为十六国西凉李暠所筑台基。后人建寺其上。《清一统志·肃州》 引《行都司志》:“明洪武五年冯胜定河西,置高台站,因西有台子寺为名。”
在甘肃天水市东吴砦乡。《方舆纪要》卷59秦州:吴砦山“在县东八十五里。相传绍兴末,吴璘复秦陇,尝置砦于此,山因以名”。
在今河北故城县南。《方舆纪要》卷13故城县: 岸堤 “在县 (治今县东北故城镇) 西南,起自(山东) 武城县北二十里之甲马营驿,达于县东十八里四柳树镇,皆筑堤,以防卫河泛滥。高数尺以上”。
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五十里尼山之西。《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正义》 引 《括地志》: “昌平山在泗水县南六十里。孔子生昌平乡,盖乡取山为名。”古邑名。又名昌衍。春秋鲁
即今安徽全椒县西南古河镇。清康熙《全椒县志》卷3:古河滩“西七十余里”。
即今河北平泉县。旧称东河汛。清雍正九年(1731)于此设守备驻防,后又增置千总参将于此。
在今河南范县西南四十二里濮城镇。《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同光四年(926)三月,“时潘环守王村寨,有积粟数万,亦奔汴州”。明景泰二年(1451)濮州徙治于此。1913年为濮州治。1956年县撤销,
即今安徽歙县东北之昌源河。《方舆纪要》卷28歙县: 绵溪水 “在县东南五十里。源出绩溪县佛沦岭,下流入新安江。亦有灌溉之利”。《清一统志·徽州府一》: 绵溪水 “东南流,径歙县东南五十里,达深渡,入新
北宋置,属富顺监。在今四川富顺县东。《元丰九域志》 卷7: 罗井在 “监东八十里”。
即莘。又作辛或侁。在今山东曹县北十八里莘冢集。《左传·昭公元年》: “商有姺、邳。”即“莘(1)(1)”。
即林奔城。明代西藏地名。其地即今西藏仁布县西北仁布。元末,大司徒伯木古鲁 (帕主)万户长在乌思藏置十 三个宗,领司奔为十三宗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