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垣曲县

垣曲县

北宋改垣县置,属绛州。治所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五十七里古城镇。民国初属山西河东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1959年迁治刘张镇 (今垣曲县)。


在山西省南部、黄河北岸,邻接河南省。属运城市。面积 1619 平方千米。人口22.3万。辖5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新城镇。战国魏垣(王垣)邑、阳狐邑。西汉置垣县,治今县东南王茅,属河东郡。东汉改名东垣县,三国、两晋因之。北魏皇兴四年(470年)改东垣县为白水县,治今县东南古城。为邵上郡治;并设清廉县属郡。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改白水县为亳城县,又置蒲原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亳城县为垣县,废清廉和蒲原二县入,属绛郡。义宁元年(617年)复置亳城、清廉二县。唐武德元年(618年)为邵州治,五年(622年)废亳城县,贞观元年(627年)废清廉县入垣县,废邵州;垣县改属绛州。龙朔二年(662年)属洛州,乾封二年(667年)复属绛州。天授三年(692年)又属洛州。长安二年(702年)再属绛州;贞元三年(787年)改属陕州,元和三年(808年)还属绛州。五代因之。北宋改垣县为垣曲县,属绛州。《续汉书·郡国志》作“东垣”,注引《博物记》:“(王屋)山在县东,状如垣。”县因此得名。金兴定四年(1220年)改属翼州。元属绛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垣曲县并入绛县,元至元十六年复置垣曲县。明因之。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解州,八年仍属绛州。1914年属河东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3年析县西南部与闻喜、夏县一部成立垣南县,1945年改为康杰县,同年撤销。1947年河南省王屋县第二区划归垣曲县。1949年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9年迁治新城(今县治)。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运城地区。2000年属运城市。县以“周围皆山,中垣如曲”,故名。黄河、五福涧河、板涧河、亳清河、允河、西阳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谷子、豆类、棉花为主。矿产有煤、铜、铁、铝土、金、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重晶石等。工业有煤炭、采矿、冶金、化工、机械、酿酒、造纸、食品、玻璃等。礼垣铁路和东济、侯焦公路经过县境。名胜古迹有中条山森林公园、舜王坪、南海峪旧石器遗址、洪庆观商城遗址等。


猜你喜欢

  • 黾阳县

    三国吴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四川巫山县南。西晋咸宁元年 (275) 废。南朝宋复置,属巴东郡。南齐改为聂阳县。

  • 鸿化堰

    古青神渠。在今四川青神县北。《元史·河渠志》: “嘉定之青神,有堰曰鸿化,则授成其长吏,应期而功毕。” 即建于唐太和中,为僚族张武所开,历代维修,扩大灌溉面积。明嘉靖间复开截江水,“直灌田四十余里”。

  • 松果山

    在今陕西华阴市东南二十七里。《山海经·西山经》: “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

  • 冯滷池

    即白盐池、黑盐池,分别在今宁夏盐池县北和陕西定边县西北。《资治通鉴》:南朝宋永初元年(北魏拓跋嗣泰常五年,420),“魏主如翳犊山,遂至冯滷池”,即此。

  • 癸巳湖

    在今湖北公安县西,跨松滋县界。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 公安县西与松滋县交界处有 “癸巳湖”。

  • 盖水

    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和鄂温克族自治旗南之伊敏河,为海拉尔河支流。《魏书· 失室传》: “路出和龙北千余里。……又北行十日至啜水,又北行三日有盖水。”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鄂温克族自治

  • 岝㟧山

    ①亦作莋碓山。 俗名狮子山。 在今江苏吴县西南。《越绝书·吴地传》: “莋碓山,故为鹤阜山。禹游天下,引湖中柯山置之鹤阜,更名莋碓。”《吴地记》: “岝㟧山在吴县西十二里, 吴王僚葬此。

  • 台伦

    亦作德勒恩、德楞。清置,属三姓副都统。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卡尔吉。清萨英额《吉林外纪》8:清规定“齐集以上者,俱赴三姓城交纳贡皮,领取赏物。齐集以下者,俱在三姓城东北三千里德勒恩地方

  • 森吉图

    即今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北一百四十里森吉图乡。清于此设千总驻守。

  • 白波镇

    在今河南孟县西南。《资治通鉴》:东汉中平五年(188),“黄巾余贼郭大等起于河西白波谷”。胡三省注:“《帝纪》作‘西河’,当从之。又按宋白《续通典》,河南府河清县,今理白波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