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壶口山

壶口山

①即壶关山。在今山西长治市东南。《清一统志·潞安府》: 壶口关 “又名壶关山。…… 《府志》: 两峰夹峙而中虚,状如壶口,故名”。

②一名平山。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水经·汾水注》: “汾水南与平水合,水出平阳县西壶口山,《尚书》 所谓壶口治梁及岐也。” 按: 《禹贡》 之壶口在今山西吉县西南黄河畔,郦说非。

③在今山西吉县西南。《尚书·禹贡》: “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汉书·地理志》 河东郡北屈县:“ 《禹贡》 壶口山在东南。” 即此。

④在今山西浮山县西南。《水经·汾水注》: 平水 “出平阳县壶口山”。《清一统志·平阳府一》: 壶口山 “在浮山县西南四十五里。一名蜀山,延亘数十里,东连龙角山,西接崇山”。


(1)在山西省吉县西。黄河自北来流经山侧,上下游河床高低悬殊,水势倾注如壶口,故名。《尚书·禹贡》冀州:“壶口治梁及岐。”即此。(2)又称壶关山。在山西省长治市东南,跨壶关县界。因两峰夹峙,中如壶口,故名。


猜你喜欢

  • 九曲坡

    在今贵州万山特区东南。《方舆纪要》卷122思州府黄道溪长官司:九曲坡在“司西十里。山高路险”。

  • 危渡口

    即凌消村。在今河北深州市县东北四十里,古滹沱河南岸,今名西凌霄。《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为赤眉所迫,南驰“至呼沱河,无船,适遇冰合得过,未毕数车而陷”。李贤注“即光武所渡处,今俗犹谓之危渡口”。

  • 铜期镇

    北宋置,属石照县。即今四川合川市西三十里铜溪镇。

  • 鄢陵县

    北魏改��陵县置, 属颍川郡。 治所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十八里古城。东魏属许昌郡。北齐天保中废入许昌县。 唐武德四年 (621) 又改��陵县为鄢

  • 海安千户所

    ①明洪武二十年 (1387) 置,属温州卫。在今浙江瑞安市东北海安乡。清废。②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 置,属雷州卫。治所在今广东徐闻县东南二十里海安镇。天顺中徐闻县尝迁治于此。清改为海安营。明洪

  • 忻城郡

    唐天宝元年(742)改芝州置,治所在忻城县(今广西忻城县)。辖境相当今广西忻城县大部及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北部地。乾元元年(758)复为芝州。唐天宝元年(742年)以芝州改置,治忻城县(今属广西)。辖境同

  • 暗木河

    亦作阿木河、阿梅河、阿母没辇。即今中亚之阿姆河。《元史·郭宝玉传》: 甲戌年 (1214)讨西辽遗族,“进兵下挦思干城,次暗木河”。

  • 桃水

    ①即涿水。今河北涿州市北拒马河。《水经·圣水注》: “涿水又亦谓之桃水。”②亦名洮水。在今山西平定县及阳泉市境内。《水经·浊漳水注》: “绵蔓水上承桃水,水出乐平郡之上艾县东流,世谓之曰桃水。……桃水

  • 筠连县

    明洪武四年 (1371) 改筠连州置,属叙州府。治所在今四川筠连县。明曹学佺 《蜀中名胜记》卷15: 筠连县 “四山皆竹,一色相连,因谓之筠连”。十年 (1377) 废入高县,十三年 (1380) 复

  • 福禄州

    唐总章二年 (669) 置,治所在安远县(今越南义静省南境)。大足元年 (701) 改为安武州。天宝元年 (742) 改为福禄郡,至德二年 (757) 改为唐林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福禄州。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