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崁
旧名大姑陷,后改大姑崁,清同治初改名大嵙崁。即今台湾省桃园县西南大溪镇。
旧名大姑陷,后改大姑崁,清同治初改名大嵙崁。即今台湾省桃园县西南大溪镇。
在今江西星子县西二十五里庐山。《水经·庐江水注》:“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见人形,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毫细必察,故名石镜焉。”
亦作梁山泺。在今山东梁山、郓城、巨野等县间。今梁山县治南梁山,原在巨野泽北岸不远,五代时泽面北移,后晋开运元年 (944) 黄河在滑州决口,河水泻入原巨野泽区,环梁山皆成巨浸,始称梁山泊。《资治通鉴》
明嘉靖五年(1526)置,属镇雄军民府。治所在彝良寨(今云南彝良县东南七十里奎香)。清雍正五年(1727)废。明嘉靖五年(1526年)置,治今云南省彝良县。属镇雄府。清废。
①即今福建上杭县东北旧县河。《方舆纪要》卷98上杭县:“九曲溪在县东北三十里。萦回九折,流合大溪(汀江)。”②在今福建武夷山市南。《方舆纪要》卷97崇安县:九曲溪“在县南三十里。出县西四十里三保山,东
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楼观镇。《水经·渭水注》:就水“出南山就谷,北径大陵西,世谓之老子陵,……就水又北流注于渭”。《方舆纪要》卷53盩厔县:老子陵“在县东三十里。一名石楼山,又名楼观山。旧有尹先生草楼,
北宋置,属信安军。在今河北霸州市东一百十里。
①亦作析阳郡。北魏置,属析州 (淅州)。治所在西析阳县 (今河南西峡县)。北周改西析阳县为中乡县。辖境相当今河南西峡县地。隋开皇初废。②隋大业初改淅州置,治所在南乡县 (今河南淅川县南丹江水库内)。辖
唐武德八年(625)改恭州置,治所在朱提县(今云南昭通市境)。辖境约当今云南昭通市和鲁甸县地。天宝后地入南诏,徙置于今四川宜宾县安边西南七十里。唐末废。唐羁縻州。武德八年(625年)改恭州置,治朱提县
①北魏景明元年 (500) 置,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屯留县西南。北齐后废。②隋开皇九年 (589) 置,属潞州。治所即今山西长子县。十八年 (598) 改长子县。古县名。(1)北魏景明元年(500年
即今安徽宣州市东洪林镇。明嘉靖 《宁国府志》 卷4宣城县: 由阳德门达广德县有洪林铺。清嘉庆 《宁国府志》 卷12宣城县: 洪林桥 “距城五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