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获山
在今四川苍溪县东三十里王渡镇。《方舆纪要》卷68苍溪县:大获山在“县东三十里。有大小二峰,小峰上有一石井,出泉不竭;大峰上有池,广数亩,谓之天池。宋江环绕其下,石城四周,即宋余玠所筑,以护蜀口者”。南宋淳祐三年(1176)修筑此城,移阆州治此。《元史·宪宗纪》:八年(1257)帝伐宋,十一月“进攻大获山,守将杨大渊降”。即此。
在四川省苍溪县东南。海拔599米。森林茂密。古人来此打猎收获甚大,故名。山上原有城,南宋绍定中都统孙臣、王坚所筑,淳祐三年(1243年)制置使余玠增修。
在今四川苍溪县东三十里王渡镇。《方舆纪要》卷68苍溪县:大获山在“县东三十里。有大小二峰,小峰上有一石井,出泉不竭;大峰上有池,广数亩,谓之天池。宋江环绕其下,石城四周,即宋余玠所筑,以护蜀口者”。南宋淳祐三年(1176)修筑此城,移阆州治此。《元史·宪宗纪》:八年(1257)帝伐宋,十一月“进攻大获山,守将杨大渊降”。即此。
在四川省苍溪县东南。海拔599米。森林茂密。古人来此打猎收获甚大,故名。山上原有城,南宋绍定中都统孙臣、王坚所筑,淳祐三年(1243年)制置使余玠增修。
亦作邵欢县。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境。《宋书· 州郡志》: 晋寿太守邵欢令,“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不注置立,疑是蜀立曰昭欢,晋改也”。
在今山东广饶县东北一百里。清时设盐大使。后因黄河决口,场署被淹,迁于广饶城内。后又迁于羊角沟。民国时与官台场改并为王官场,驻寿光县侯镇。
亦名蕃人河、老鹳河。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宋《景定建康志》卷19“芦门河”条引石迈《古迹编》云:“芦门河在芦门漾之侧,建炎间始开,以通真州,亦名蕃人河,合黄天荡南,王谏议芦场内是其处。按此河以蕃名,而不
即今四川雅安市东南三十里草坝镇。民国 《雅安县志》 卷1: 慕义场 “俗呼草坝场。茶市”。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井州。治所即河北鹿泉市。《元和志》 卷17获鹿县: “以鹿泉在汉县南,因为县。” 大业初废。义宁初复置,属恒山郡。唐属恒州,至德元年 (756) 改名获鹿县。古县名。隋
1945年8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即墨县东部析置,治汤上村(在今山东即墨市东)。1949年迁治店集(今即墨市东北店集镇)。1956年撤销,并入即墨、海阳二县。旧县名。山东解放区设。1945年由即墨县青烟公
①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置,属澄城郡。治所在今陕西澄城县西北三十里三门村。北周废。②1940年置,属浙江省。治所在今浙江三门县东南四十二里六敖镇。以三门湾得名。同年冬徙今三门县治。(1)古县名。北
即今福建闽侯县西北大穆埕。清时有把总驻此。
即今辽宁黑山县东北无梁殿满族镇。民国《黑山县志》卷2:无梁店在“县城北五十里。明代称王家屯,后改称李家屯,清乾隆五十三年以建修保安寺, 只用砖石而无栋梁,故名无梁殿镇”。
在今浙江桐庐县城。《方舆纪要》卷90桐庐县:水关在“县东二里, 当桐溪入江之口。合江巡司置于此。一名严、衢、婺三州巡捉私茶盐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