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鄣山
古三天子鄣山主峰。在今安徽绩溪县东六十里,南接歙县,东接浙江临安县界,为县境镇山。《山海经·海内南经》:“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郭璞注:“今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三王山,浙江出其边也。”《寰宇记》卷104绩溪县:“三天子都山,一名玉山,在县东南八十里”,指此。《方舆纪要》卷28绩溪县:大鄣山在“县东六十里。高五百五十仞,周百五十里,一名三王山。《祥符图经》云,即三天子鄣山”。
古三天子鄣山主峰。在今安徽绩溪县东六十里,南接歙县,东接浙江临安县界,为县境镇山。《山海经·海内南经》:“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郭璞注:“今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三王山,浙江出其边也。”《寰宇记》卷104绩溪县:“三天子都山,一名玉山,在县东南八十里”,指此。《方舆纪要》卷28绩溪县:大鄣山在“县东六十里。高五百五十仞,周百五十里,一名三王山。《祥符图经》云,即三天子鄣山”。
在今山东胶州市西南。《汉书·功臣表》:高后四年 (前184)封徐厉为祝兹侯。元封元年 (前110) 封胶东康王子延年为侯国。《水经·胶水注》:胶水 “北径祝兹县故城东”。即此。
地址或以为在今埃及塞得港西之杜姆亚特。元汪大渊 《岛夷志略》: “特番里,国居西南角,名为小食。官场深邃,前有石崖当关以守之,后有石洞周匝以居之。”
1940年析屏山县沐川场置,属四川省。治所即今四川沐川县。1942年升为沐川县。1940年置,治沐川(今四川沐川县沐溪镇)。1942年升县。
即今广东德庆县西绿水河。《方舆纪要》卷101德庆州:陆溪在“州西五十里。源出佛子岭,东流三十里入江。水口旧有陆贾庙,因名”。
在今西藏察雅县北。清乾隆《卫藏通志》卷4:“自梨树至王卡,称为恶八站。”
北宋置,属丹阳县。即今江苏丹阳市东南五十里吕城镇。《舆地纪胜》卷7镇江府: 吕城镇“乃吕蒙所筑”,故名。明置巡司于此。在江苏省丹阳市东南部、京杭运河两岸,东邻常州市武进区。面积34平方千米。人口3万。
即武林县。治所在今河南登封市西五十四里颍阳镇。《旧唐书·地理志》 作 “武临县”。
东汉永平十四年 (71) 置,属苍梧郡。治所当在今广西平南以东、广东肇庆市以西浔江 (西江) 流域一带。西晋以后废。
即舒兰河站。在今吉林舒兰市西南溪河镇。《清史稿·地理志》 舒兰县: “宣统元年,置于舒兰站。”
明改内官砦为武宁砦。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南建武乡。《明史· 地理志》 兴文县: “西有武宁城,万历二年二月筑,置建武守御千户所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