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村
即今河南巩义市。梁吴均《续齐谐记》:“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顦顇,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为孝门。”地以此得名。后名孝义镇。1963年巩县人民政府徙驻于此。1991年改设巩义市。
即今河南巩义市。梁吴均《续齐谐记》:“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顦顇,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为孝门。”地以此得名。后名孝义镇。1963年巩县人民政府徙驻于此。1991年改设巩义市。
在今广西靖西县西南龙邦镇东南。《清一统志·镇安府》 “频峒隘”条内:上勾隘“在(归顺)州西南七十里,皆接越南高平府界。有兵防守”。同治《广西通志》卷125上勾隘“两山峙立,中成夹道,扼要处砌石墙”。在
元至元二十年 (1283) 置,为沔州治。治所在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明洪武三年 (1370)废。古县名。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置,治今陕西省勉县东。为沔州治。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
古海峡名。一般以为是指新加坡海峡。或谓为满剌加海峡,乃取其广义,指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中间之海峡而言。《新唐书·地理志》 附 “广州通海夷道” 云: “又五日行至海峡,蕃人谓之质,南北百里,北岸则罗越
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同心乡南。《方舆纪要》卷70兴文县“南寿山”条下:“宋时蛮酋卜漏据山为寨,一豆一蛮,数有五斗,故名五斗夷。”坝以此名。明《万历武功录》卷5:万历二年(1574)讨都掌蛮,“诸军直上五斗
西魏改巴州置,治所在洵阳县 (今陕西旬阳县北洵河北岸)。北周废。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七年 (624) 废。西魏废帝以巴州改名,治洵阳县(今陕西旬阳县北洵河北岸)。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安康市东部一
①西晋置,治所在今湖北仙桃市西南。寻改为县。南朝宋废。②东晋隆安五年 (401) 桓玄桥置,属荆州。治所在绥安县 (今湖北荆门市西)。后徙治今湖北洪湖市西北 (原沔阳县西南)。《资治通鉴》: 东晋隆安
即今四川青川县西南白龙江支流下寺河、黄沙河。《明史·地理志》 平武县: “有青川溪,下流合白水,入嘉陵江。” 《清一统志 ·龙安府》: 青川溪,“ 《旧志》: 源出清潭 (塘) 岭,合白雄关山溪,下流
又作秀高山。在今云南嵩明县东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14嵩明州:秀高山“耸出霄汉,环州众山,皆出其下。俗呼摇铃山。相传蜀汉时孟获立寨于此”。
又名打鼓山、鼓山。即今台湾高雄市高雄港北侧万寿山。清康熙间蒋毓英《台湾府志》卷2:打狗山“其山踞海岸上,有大潭石洞,为安平镇七昆身之宗”。即“万寿山(2)(2)”。
本名蒲津关。在今陕西大荔县东朝邑镇东三十里黄河西岸。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改名大庆关。明时因黄河西徙,关在河东岸,故于今朝邑镇东七里另置新大庆关。1929年分朝邑、华阴二县于此置平民县。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