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孝泉
在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东南二里。古名舜井。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5: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幸舜庙,赐舜井名广孝泉”。
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东南。旧名舜井,东西相去四百步,泉脉相通。城中井水皆咸,此水独甘,酿酒尤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真宗赐名广孝泉,并命王钦若撰碑文。
在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东南二里。古名舜井。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5: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幸舜庙,赐舜井名广孝泉”。
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东南。旧名舜井,东西相去四百步,泉脉相通。城中井水皆咸,此水独甘,酿酒尤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真宗赐名广孝泉,并命王钦若撰碑文。
清置,属平湖县。即今浙江平湖市东北三十里新埭镇。在浙江省平湖市北部,北邻上海市。面积27.4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新埭,人口3940。传明初有小市,名埭上。嘉靖年间毁于倭患,后建新市,名
金天德二年 (1150)改北京路置,治所在临潢府 (治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辖境相当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以北,东乌珠穆沁旗以东,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以南,以及吉林白城市一带。大安后废。金天德二年(1
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南。民国 《湖北通志》 卷36长阳县: 株栗寨 “ 《县志》: 嘉庆二年教匪首领覃家耀等由剪刀山据株栗寨。又同治三年逆首田士珺倡乱,亦负嵎于此。后均为官军所破。案,株栗寨在县
古山名。《山海经·海内南经》:“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盖出自古越人神话传说,义为在三天子都东面的屏障。约指北起今苏皖浙间的丘陵地带,南迄天目山南端今皖浙间新安江东岸山区。主峰在今安
即今陕西长安县驻地韦曲镇。《清一统志·西安府二》引《咸宁县志》:“韦曲东北倚龙首,南面神禾,潏水绕其前,为樊川第一名胜。诸韦世居于此。”1949年长安县迁治于此。即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因唐世族诸韦居
明置,属镇夷千户所。在今甘肃高台县西北。《皇明职方地图》 中卷甘肃边镇图有河西堡。
即今江苏通州市(金沙镇)东四十二里三余镇。东滨海。因垦地分属旧余西、余中、余东三盐场,故名。在江苏省通州市东北部,团结河、三余河畔。面积79平方千米。人口7.2万。镇人民政府驻三余,人口1.4万。清光
在今河南汝州市东北。《明一统志》卷30南阳府:风穴山“在汝州东北二十里。上有风穴。宋李廌有诗。吴几复隐此。旧有吴公祠、读书庵、雅才亭,俱废”。
战国楚地。指今淮河以北之安徽东部和江苏西部地区。《战国策·齐策三》: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鲍彪注以为楚国之东,其地下,故名。又作东国、东地。战国楚地。指今淮河以北的安徽省东部
在今广东翁源县西北。明嘉靖 《翁源县志》: “耽泉去县 (今翁城镇) 三十里。山下有巨石,鸣泉泻落,珍木兽禽。唐时有僧杖锡于此,耽玩不舍,因名耽石。宋余襄公 (余靖) 磨崖大书记刻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