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河镇
即今河南方城县北四十四里拐河镇。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3咸丰七年 (1857) 十一月“初,南窜之匪由南召拐河图窜角子山”。
在河南省方城县北部。面积198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拐河街,人口 3390。因在拐河(即今澧河)北岸得名。1949年设区,1958年改公社,1961年复区,1969年复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改镇。主产小麦、玉米、甘薯、豆类等,特产山楂。有柞蚕养殖业。有农机修造、缫丝、水泥、地毯、萤石等厂矿。公路南通县城。
即今河南方城县北四十四里拐河镇。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3咸丰七年 (1857) 十一月“初,南窜之匪由南召拐河图窜角子山”。
在河南省方城县北部。面积198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拐河街,人口 3390。因在拐河(即今澧河)北岸得名。1949年设区,1958年改公社,1961年复区,1969年复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改镇。主产小麦、玉米、甘薯、豆类等,特产山楂。有柞蚕养殖业。有农机修造、缫丝、水泥、地毯、萤石等厂矿。公路南通县城。
即今广东清新县西北石潭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清远县西北有白石潭墟。
又称晋察冀边区。位于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 (今石太)、德石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的广大地区,分北岳、冀中、冀热辽三区。1937年10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南下,留下的部队以山西五台山为中心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属湖广都司。治所在今贵州天柱县东北五十里。清顺治十八年(1661)废。明洪武末置,治今贵州省天柱县东北。属湖广都司。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
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虎丘山上。《吴地记》:剑池“旁有石可坐千人,号千人石”。
元置,即今福建宁化县南石牛。明改为驿。元改石牛驿置,即今福建省宁化县东南石牛。明时复改为驿。
即今吉林柳河县西南、通化县西北、辉发河上源南之龙岗山脉。《清一统志·吉林一》:纳噜窝集“在(吉林)城西南五百四十九里,长岭子之南。即分水岭林木丛密处,周围数十里。城西南及兴京界内诸河多发源于此”。
即今甘肃宕昌县北理川河,为岷江支流。《方舆纪要》 卷60岷州卫: 荔川河在 “卫东南九十里,旧有荔川砦,以此为名”。
在今安徽泾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28泾县:乌溪岭在“县东三十五里。其东为破脚岭,晋桓彝拒韩晃战死处也”。
北宋置,属中江县。在今四川中江县南七十里双龙镇西北。(1)在浙江省义乌市西部。面积34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吴店,人口 5550。南宋吴氏择此设店营生,故名。1934年置南平镇,1946
即今河南禹州市西南五十里神垕镇。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3: 咸丰七年 (1857) 四月,土匪李汰春等 “由叶县、舞阳至禹州神垕镇,架人勒赎”。在河南省禹州市西南部。面积49.2平方千米。人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