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拜城县

拜城县

清光绪八年 (1882) 置,属甘肃省。治所在拜城 (今新疆拜城县)。十年 (1884) 属新疆温宿府。民国初属阿克苏道。1930年属阿克苏行政区。后直属新疆省。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属阿克苏地区。面积1.5万平方千米。人口20.5万。辖2镇、11乡和大宛其农场。县人民政府驻拜城镇。汉属姑墨国,唐属姑墨州,宋属西州回鹘,称摆音,为拜城地名最早记载。明作摆城。清初设拜城军台,下有拜城、赛里木两城,属阿克苏办事大臣。光绪八年(1882年)设拜城县。拜城,维吾尔语意为“富有”。清末,属阿克苏道,1924年废道直属新疆省。1949年属阿克苏专区,1970年属阿克苏地区。四周群山环抱。境内有木扎提河、喀普斯浪河、台勒维丘克河、喀拉苏河、克孜勒河等五条主要河流,都发源于天山深处。属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经济以农为主,农牧结合。主产小麦、玉米、稻、油菜籽、胡麻,并产杏子、苹果、葡萄、瓜类等。饲养羊、牛、马、驴、骡、驼等。有煤、铁、铜、铅、锰、云母、萤石、重晶石等矿。古迹有克孜尔千佛洞。


猜你喜欢

  • 过埠镇

    明代称为过步。即今江西崇义县西北过埠镇。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8:崇义县“西北路自茶亭垇分路北行十里至南村,又五里至过埠墟”。在江西省崇义县中北部、上犹江两岸,东有陡水水库。面积100平方千米。人口

  • 毋极县

    西汉置,属中山国。治所在今河北无极县西二十五里新城。三国魏属中山郡。西晋废。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复置,属中山郡。北齐废,寻复置,并移治今无极县,仍属中山郡。隋属博陵郡。唐属定州,万岁通天二年(69

  • 十方寺堡

    明置,属沈阳中卫。即今辽宁沈阳市西北九十里石佛寺乡。明《辽东志》卷3:有十方寺堡。《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上榆林堡”条下:“十方寺堡在蒲河所西北,其南有马空堡,亦万历末增置。”

  • 凤冈山

    在今福建沙县北。《方舆纪要》卷97沙县:凤冈山在“县治北。县镇山也”。

  • 上宛县

    北周置,为南阳郡治。治所即今河南南阳市。隋开皇初改为南阳县。唐武德三年(620)复置,属宛州。八年(625)废入南阳县。古县名。北周并宛、上陌二县置,治今河南省南阳市。属南阳郡。隋开皇初改名南阳县。

  • 野猫溪镇

    即今四川潼南县东涪江北岸上和镇。民国 《潼南县志》 卷1: 太和场在 “县东三十里。俗呼野猫溪”。

  • 云龙寺塔

    又称西山寺塔。在今广东仁化县西董塘镇安岗村后。始建于唐乾宁元年(894)。宋代重修。为四角五层楼阁式砖塔。现高13米。底层有一券顶塔心屋,第二层以上为实心,各层置假平座。寺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

  • 吴川县

    隋开皇时置,属高州。治所在今广东吴川市西南吴阳镇。《舆地纪胜》卷116引《元和志》云:“以县东吴川水为名。”大业初属高凉郡。唐属罗州。宋属化州。元属化州路。明洪武九年(1376)改属高州府,十四年(1

  • 阿勒坦淖尔

    即今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鄂毕河上源比亚河上之捷列茨科耶湖。《清一统志·科布多》:阿勒坦淖尔“在科布多城北,阿尔坦淖尔乌梁海旗东北。绰尔齐河、沙克尔河、巴什库斯河、阿斯巴图河,俱出阿勒坦淖尔乌梁海旗,合北

  • 鹿鸣城

    即战国魏鹿邑。在今河南滑县东北。为黄河重要渡口。《水经·河水注》: “东岸有故城,险带长河,……今城内有故台,尚谓之鹿鸣台,又谓之鹿鸣城。” 又 《资治通鉴》: 东晋太元十一年 (386),翟辽奔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