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来凤县

来凤县

①唐武德四年(621)置,属泸州。治所在今四川隆昌县西北双凤镇(双凤驿)。九年(627)废入富世县。

②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属施南府。治所即今湖北来凤县。同治《来凤县志》卷5:“翔凤山,县东三里,山形耸拔,如凤舒翼,故名。”县以翔凤山为名。民国初属湖北荆南道。1921年属施鹤道。1932年直属湖北省。


(1)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今四川省富顺县东。属泸州。九年废。(2)今县名。在湖北省西南部,西邻重庆市,东邻湖南省。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积 1320 平方千米。人口30.8万,其中土家族占41%,苗族占16.5%。辖3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翔凤镇。以翔凤山飞来凤凰的传说而得名。清同治《来凤县志》:“翔凤山,县东三里,山形耸拔,如凤舒翼,故名。”宋初为羁縻富州地,后又为柔远州地。宋仁宗时置散毛司。元为散毛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升散毛府,属四川行省。至正六年(1346年)改为散毛、誓崖等处军民宣抚司。明永乐九年(1411年)改长官司。清雍正六年(1728年)属恩施县;十三年析置来凤县,治今址,属施南府。1914年属荆南道,1921年属施鹤道,1927年直属省。1949年属恩施专区,1970年属恩施地区。1979年改置来凤土家族自治县。1983年复为来凤县,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南山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部山地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多溶洞、伏流;东部沿河多平坝、盆地。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主产稻、玉米、薯类、油菜,并产烟叶、茶叶、花生、生姜、油桐等。为省杉木基地县。矿产有煤、紫砂、陶土、重晶石、石灰石、白云石等。工业有采煤、农机、卷烟、水泥、化肥和食品等。209国道贯穿全境,酉水河入沅江通航可达洞庭湖。古迹有接龙桥、仙佛寺石窟、舍米湖摆手堂、老司城遗址等。建有烈士纪念塔。


猜你喜欢

  • 土州

    南朝梁置,治所在龙巢县(北周改左阳县、隋改真阳县,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北五十里)。隋大业三年(607)废。

  • 莨荡渠

    即狼汤渠。战国、秦汉间鸿沟。《通典》卷177州郡七引 《坤元录》: “ (汴渠) 一名莨荡渠,今名通济渠,首受黄河,《汉书》 有荥阳漕渠,如淳曰今砾溪口是也。自宋武北征之后,复加湮塞。” 故道自今河南

  • 丁家所

    即今江苏海安县东三十六里丁所乡。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1如皋县:北“三十五里曰陆家浅,曰丁家所”。

  • 安家舍镇

    即今江苏武进县西北安家乡。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武进县图:西北有安家舍。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武进县西北有“安家舍镇”。

  • 段谷

    在今甘肃天水市东南。《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甘露元年 (256),姜维 “渡渭东行,缘山趣上邽,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即此。

  • 鼎湖

    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南。《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 《汉书·郊祀志》 晋灼注: “荆山在冯翊怀德县 (今陕西大荔县东南) 也。

  • 邵武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改昭武县置,属建安郡。治所即今福建邵武市。《舆地纪胜》卷134邵武军《军沿革》:象之按“晋改昭武曰邵武,避司马昭讳也”。东晋太宁元年(323)改名邵阳县。南朝宋永初元年(420)

  • 长安州

    ①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长兴州置,治所即今浙江长兴县。1362年复名长兴州。②明永乐五年(1407)属建平府。治所在威远县(今越南北部河南宁省宁平县西北)。辖境相当今越南河南宁省部分地。宣德

  • 东明县

    王莽改东昏县置,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东汉以后复名东昏县。西晋废。北宋乾德元年(963)复置,属开封府。金初移治今山东东明县南三十里东明集镇,属曹州。元属开州。明洪武初徙治云台集(在今东明县西十五里

  • 慎乡侯国

    西汉置,属琅邪郡。当在今山东东部。东汉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