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梓潼县

梓潼县

西汉元鼎元年 (前 116) 置,为广汉郡治。治所即今四川梓潼县。《寰宇记》 卷84梓潼县: “以县东倚梓林,西枕潼水,以此为名。” 东汉属广汉郡。建安二十二年 (217) 为梓潼郡治。西晋永嘉后徙郡治涪县,以梓潼为属县,孝武时仍移郡来治。南朝宋属梓潼郡。西魏于此置潼川郡,移梓潼县于郡南三十里,改为安寿县。隋开皇三年(583) 郡废,移安寿县于旧梓潼城。大业三年(607) 复名梓潼县,属普安郡。唐属剑州。南宋属隆庆府。元属剑州。清初属保宁府,雍正五年(1727) 属绵州。民国初属四川西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


在四川省北部。属绵阳市。面积1438.6平方千米。人口38.2万。辖11镇、16乡。县人民政府驻文昌镇。西汉置梓潼县,以“东倚梓林,西枕潼水”故名(见《太平寰宇记》)。为广汉郡治。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置梓潼郡,县为郡治。西魏改县名安寿,置潼川郡,移县治于郡南。隋开皇三年(583年)郡废,县治迁返。大业三年(607年)复名梓潼县,属普安郡。唐属剑州。南宋属隆庆府。元、明属剑州。清初属保宁府。雍正五年(1727年)改属绵州。1913年属川西道,1914年属西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建梓潼县苏维埃政府。1950年属川西行署区绵阳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绵阳专区。1968年改属绵阳地区,1985年属绵阳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低山丘陵区。梓潼江北南纵贯,左纳金天河、沙子河(马鸣河)南流出境。东南部有宝石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小麦、玉米、棉花及油菜籽。中药材桔梗著名,称“凤桔”。有纺织、化工、建材、食品等工业。川陕公路纵贯南北。名胜古迹有七曲山大庙、卧龙山千佛崖、梓潼汉李业阙及西崖寺等。是“三百里程十万树”的翠云廊风景区。


猜你喜欢

  • 甘露岭

    在今河南宁陵县西五里。《寰宇记》卷12宁陵县:甘露岭“隋开皇十三年驾幸于岱,至此甘露降,因以名焉”。

  • 广兴府

    元至正十六年(1356)六月朱元璋改广德路置,治所在广阳县(今安徽广德县)。明洪武四年(1371)改为广德州。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改广德路置,治广德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名广阳县,

  • 梁大县

    即梁广县。在今四川巴中市。《旧唐书·地理志》 化成县: “后汉汉昌县。梁改为梁大县,后周改为化城县。” 《寰宇记》 卷139化城县: 梁大县以梁大溪为名。

  • 鲁明江

    漳河下游别名。在今安徽芜湖县西北。漳河于石硊渡有青弋江枝津来会,可上通宣州。《舆地纪胜》 卷18太平州: 鲁明江 “在芜湖县西南三十余里。《旧经》 云,鲁仲明居。按 《十国纪年》,孙儒与杨行密战,行密

  • 泿水

    即今广西东北部柳江、洛清江。《水经·泿水》: “泿水出武陵镡城县北界沅水谷,南至郁林潭中县,与邻水合。又东至苍梧猛陵县为郁溪,又东至高要县为大水。又东至南海番禺县西,分为二: 其一,南入于海。其一,又

  • 古安县

    唐武德五年(622)置,属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县南境。贞观元年(627)废入建初县。

  • 莲塘墟

    即今广东高要市南二十里莲塘镇。明万历《广东通志》 卷46: 高要县有莲塘墟。

  • 东旧镇

    北宋置,属孝感县。在今湖北孝感市东北六十里。

  • 灵溪戍

    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南。《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径燕尾洲北,合灵溪水,水无泉源,上承散水,合成大溪,南流注江。江、溪之会有灵溪戍,背阿面江,西带灵溪,故戍得其名矣。”

  • 惠济河

    清乾隆六年 (1741) 赐名。上游兼有睢水故道,下游为涡水河道。自今河南中牟县北,由贾鲁河分支东南流,经开封市、杞县至睢县纳睢河,东南至鹿邑县纳涡河,又东南经安徽亳州市及涡阳、蒙城等县,至怀远县东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