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丰县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刘备置,属固陵郡。治所在今四川开县南二里。《寰宇记》卷137开州开江县:蜀先主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三国蜀汉属巴东郡。西晋废,后复置。北周武帝时改为永宁县。
古县名。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置,治今重庆市开县南。属巴东郡。西晋废,后复置,仍属巴东郡。北周改名永宁县。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刘备置,属固陵郡。治所在今四川开县南二里。《寰宇记》卷137开州开江县:蜀先主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三国蜀汉属巴东郡。西晋废,后复置。北周武帝时改为永宁县。
古县名。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置,治今重庆市开县南。属巴东郡。西晋废,后复置,仍属巴东郡。北周改名永宁县。
1913年改下江厅置,属贵州镇远道。治所即今贵州从江县西下江镇。以在榕江下游而得名。1923年直属贵州省。1958年撤销,并入榕江县。旧县名。1913年由下江厅改置,治下江(今贵州从江县西下江镇)。1
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南四里湘江南岸浯溪。唐代诗人元结作铭,季康、瞿令问、袁滋用不同篆体书写刻石。大历六年 (771),颜真卿将元结作的 《大唐中兴颂》 写成楷书大字刻于崖壁。高3米,宽3.2米,共二十二行
①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大通卫置,属西宁府。治所在白塔城(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城关镇)。民国《大通县志》卷2:“盖县名大通,原自宋时筑城于浩亹河上,名曰大通城,后遂名其河为大通河。清雍正
即黄石山。在今湖南石门县西北二百十里。《水经·澧水注》:“黄水出零阳县西北连巫山。溪出雄黄,颇有神异。”
在今陕西陇县西北五十里。《后汉书·来歙传》: 建武八年 (32) 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即此。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在太公城(今缅甸北部伊洛瓦底江东岸达冈)。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府。后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于太公城置,治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东岸拉因公县。属
指今广东湛江市西南东海岛等岛屿与大陆之间之海湾。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租期九十九年,范围包括“东海全岛、硇洲全岛、赤坎、志满、新墟等地”。基本上包括今湛江市
即介山。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即“介山”。
即今四川合川市西北一百八十里二郎镇。《清史稿·骆秉璋传》:同治元年(1862),清军镇压李永和义军,“黄淳熙援顺庆,战于定远,阵斩何国樑,贼大败。追至潼川二郎场,中伏,淳熙阵亡”。即此。
在今广西平乐县东南。《宋史·南汉世家》:开宝三年(970),潘美等伐南汉,“十月,美等次昭州,破开建砦,杀卒数百,擒砦将靳晖,昭州刺史田行稠遁去,城遂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