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洪山

洪山

①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42介休县: 洪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石洞水出其下”。

②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南五十余里,与建瓯接界。《清一统志·建宁府》: 洪山 “插空耸秀,关塞一县水口。其下临溪有洪滩”。

③即今福建霞浦县南三十五里洪山。明嘉靖 《福宁州志》 卷2 《山川》 霞浦县: 洪山 “在四十一都。其绝顶势凌青苍,盖州南第一山也。登高眺远,温、台之境如在目中。相传葛洪至此炼丹,后仙去,因名山”。

④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尼姑屿。明郑和下西洋经此。

⑤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城东南。产煤。1904年德国侵略者在此设 “黉山炭矿局”,并修筑了专用铁路,建立了 “黉山站”。1914年后日本侵略者取代了德国侵略者在山东的一切特权,黉山随之为日本侵略者所控制。据 《淄博矿务局志》 载: 1930年后,“黉山” 逐渐以同音演变为 “洪山”。称为洪山镇。

⑥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东。《方舆纪要》卷76武昌府江夏县: 洪山在 “府东十五里。旧名东山。岩壑秀异。宋大观中改今名。有洪山寺。明初伪汉将张必先引兵援武昌,至洪山。上遣常遇春乘其未集,击擒之”。即此。今洪山西麓有施洋烈士墓。

⑦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81沅陵县 “南山” 条下: 洪山 “有层峦叠障之胜”。


(1)又称葛洪山。在福建省霞浦县城南,福宁湾西北岸。属太姥山余脉。传东晋葛洪曾在此炼丹,故名。东北—西南走向。主峰海拔605米。由花岗岩构成。山多天然奇石,有仙人石、寿星石、石屏、石几、棋盘石等。(2)在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原名东山。宋末因随州大洪山幽济禅院(今宝通禅寺)为避兵乱迁此,遂易今名。明初常遇春败陈友谅部将张必先于此。由石英砂岩构成。最高点海拔115米。南麓有宝通禅寺、兴福寺塔、灵济塔和部分摩崖石刻,还有施洋烈士墓、北伐军官兵公墓,东北麓有庚子革命先烈墓。


猜你喜欢

  • 沁源县

    北魏建义元年(528)置,为义宁郡治。治所即今山西沁源县。《元和志》卷13:“因沁水为名。”隋开皇十六年(596)为沁州治,大业初属上党郡。唐复为沁州治。北宋属威胜军。金初属沁州,元光二年(1223)

  • 古洞河

    在今吉林桦甸市东南,南流注入二道江。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2:古洞河“亦出珲春西界山中,直西流百余里入吉林府界,北岸界敦化县,又西百里许与富太河(即富尔哈河)会”。松花江上源之一。满语意为“急流的河流

  • 美龙滩

    在今海南省临高县东十里。《方舆纪要》卷105临高县: 美龙滩“水自石巅泻下,高数寻,形如曳练。下有潭,深不测。滩上黑石平铺,可容百余人”。

  • 八节涧

    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北部泗水附近,或谓在泗水南面的Bakachak河口。《元史·外夷·爪哇》:“(八节涧)上接杜马班王府,下通莆奔大海,乃爪哇咽喉必争之地。”

  • 挂榜山

    在今广西横县西北峦城镇西北隅。《舆地纪胜》 卷113横州: 挂榜山 “在永定县南二里”。《方舆纪要》 卷110永淳县: 挂榜山“县治西北隅。城环其上,石壁临江,亦名屏风山。下有珠崖,俯临水涯”。

  • 角山镇

    清置,属鄱阳县。即今江西波阳县南角山北麓角山前。

  • 上塔市

    即今湖南平江县东北九十一里冬塔乡。明隆庆《岳州府志》称上塌市,清演变为上塔市。

  • 陆溪

    即今广东德庆县西绿水河。《方舆纪要》卷101德庆州:陆溪在“州西五十里。源出佛子岭,东流三十里入江。水口旧有陆贾庙,因名”。

  • 黑惠河

    即今四川西部雅砻江。《明史·地理志》打冲河中前千户所: “西有打冲河,蛮名黑惠江,一名纳夷江,源出吐蕃,下流入金沙江。”

  • 旃然水

    即今河南荥阳市与郑州市北境索河。《左传》: 襄公十八年 (前555),“楚师伐郑,次于鱼陵,右师城上棘,遂涉颍,次于旃然”。杜注: “旃然水出荥阳成皋,东入汴。” 《水经·济水注》: 索水 “出京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