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灵山镇

灵山镇

①今河北曲阳县北灵山乡。清道光《定州志》卷7曲阳县市集:灵山镇在“城北四十里”。

②即今浙江龙游县南三十六里灵山乡。明置巡司于此。后废。


(1)在河北省曲阳县北部。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5.9万。镇人民政府驻灵山,人口1.2万。县北农贸中心。以近灵山得名。1953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产小麦、玉米、谷子、甘薯。有瓷器、农机修配、食品加工等厂及煤矿。定灵铁路终点。定龙公路经此。(2)在山东省即墨市北部。面积87.2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灵山。人口 1000。明万历《莱州府志》载:灵山乡是即墨七乡之一,灵山乡下并有灵山社,灵山集是即墨十三乡集之一。清同治《即墨县志》标灵山河南部分为灵山集,河北部分为灵山。1946年属即东县一区(华山区)、十二区(灵山区)和即墨县四区(灵西区)。1952年建灵山乡。1956年即墨县和即东县合并,属即墨县灵山区。1958年并为灵山乡,后建灵山公社。1984年改置灵山镇。2001年乔家屯乡部分村并入。镇境地势东高西低。蒙沙河北流浩河流经镇境。产小麦、玉米、甘薯、高粱、大豆、花生、棉花、黄烟等。有化工、电器、建材、化工机械、五金、铸造、商标、家具等厂。烟上、王段公路经此。(3)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部偏西。面积79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民政府驻灵山,人口 8000。镇以驻地名。镇内一岗丘,因有乌龟形大石得名龟岗,古人视龟为神灵之物,取名灵山。1933年为灵山乡。1949年为番禺县第二区。1958年设灵山公社,1986年建镇。属三角洲平原。为市主要稻、蔗产区之一。有服装、机械、造船等企业。水路通航。钟新公路通此。(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西南部。面积132平方千米。人口3.8万。镇人民政府驻灵山圩,人口700。传驻地附近山“龙坟”有神灵,故名。1951年为容县三区。1958年属杨梅公社。1960年置灵山公社。1963年改区,1968年复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置镇。产稻、薯类、甘蔗及柑橙、荔枝、龙眼、茶叶、八角、玉桂等。矿产有金、铁、铅。有瓷、冶炼、选矿、造纸等厂及林场、水电站。设有农贸集市。公路通杨梅、容城及北流市新荣等地。(5)在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东南部。面积112.5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以驻地名,镇区呈矩形分布。人口 2600。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成圩。原名黑山,后建有一座六神庙,传求之则“灵”,遂改名灵山。建国初属琼山县第九区,1957年撤区并乡,1958年成立火箭公社,1959年分成演丰、演海、东营、灵山四公社。1983年设区,1987年改镇。2002年东营镇并入。主产稻、橡胶、胡椒。为海口市北部主粮区。有农机修理、服装、饮料加工等厂。琼文线、223国道经此。灵山游乐场设于此。


猜你喜欢

  • 花桥市

    即今湖南冷水滩市北七十里花桥街镇。清《乾隆内府舆图》永州零陵县北有花桥。光绪《湖南通志》卷1零陵县图作花桥市。

  • 福州卫

    明洪武二十一年 (1388) 置,属福建都司。治所在今福建福州市。为左卫、右卫、中卫的合称。清康熙五年 (1666) 废。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置,治今福建省福州市。属福建都司。清康熙五年(16

  • 屏山

    ①又名平山。在今安徽泗县北二十里。《清一统志·泗州》: 屏山 “列翠环抱,如屏幛然。一名平山,下有屏山湖”。②在今福建建瓯市西北百里。《清一统志·建宁府》: 屏山 “横障水口,屹然如屏”。③又名越王山

  • 史家街

    即今四川内江市西北史家镇。清道光《内江县志》卷1:史家街在“西三十里”。

  • 龙门仓

    唐开元二年(714)置,在今山西河津市西黄河滨。唐开元二年(714年)置。在今山西省河津市西黄河滨。《唐书·地理志》龙门县“有龙门仓,开元二年置”,即此。

  • 后新秋

    即今辽宁彰武县东北后新秋镇。民国属康平县,有县佐驻此。

  • 瑕州

    唐渤海国置,为长岭府治。治所在今吉林梅河口市西南山城镇。一说在今吉林桦甸市南苏密城。辖境约当今吉林桦甸、梅河口市一带。辽废。渤海国置,治今吉林省桦甸市南苏密沟(或说治今海龙西南山城镇),为长岭府治。辽

  • 东关驿

    ①明置,属宁远卫。即今辽宁兴城市西南六十里东关站。《明史·地理志》 宁远卫:“西有小沙河中右千户所,辖东关驿至曹庄驿。”清改东光站。②即今浙江上虞县西东关镇。旧名东城驿,明改东关驿。1912年改东关镇

  • 怀素堂

    在今湖南永州市东五里。《方舆胜览》卷25永州:怀素堂“相传唐僧怀素尝于此草书,有墨池、笔冢在其侧”。

  • 工山

    即今安徽南陵县西大工山。《清一统志·宁国府一》:工山“在南陵县西三十里,周七十里,高数千丈,县治之镇山也”。现该山区已发现自西周至唐宋采矿和冶炼遗址十余处,为古丹阳铜重要产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