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石山

白石山

①在今河北涞源县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44广昌县:白石山“山多白石,有白石谷口,路通直隶唐县”。

②在今辽宁辽阳县东。《辽史·地理志》东京辽阳府:“白石山亦曰横山。”

③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三十里。《越绝书·吴地传》:“白石山,故为胥女山,春申君初封吴,过,更名为白石山。”明王鏊《姑苏志》卷8:“白石山在浒墅北。”

④亦名祷应山。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六十里。《水经·沔水注》:“栅水又东,左会白石山水,水发白石山西,径李鹊城南,西南注栅水。”《清一统志·和州》:“《州志》:白石山周七十里。道家第二十一洞天,名琼秀长贞之天。”

⑤即桐源山。今安徽广德县西南八十里太山。《左传》哀公十五年(前480),“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杜注:“宣城广德县西南有桐水, 出白石山,西北入丹阳湖”,即此。

⑥在今安徽庐江县东北六十里。《清一统志·庐州府一》 “白石山”条:“又庐江县北二十里(按,当为六十里)有白石山。”

⑦在今浙江龙游县南。《方舆纪要》卷93龙游县“岑山”条:白石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志》云:唐初尝以此山名县”。

⑧在今浙江乐清市西二十里。俗名中雁荡山。谢灵运《白石岩下径行田》诗即指此山。《方舆纪要》卷94乐清县:白石山“一名白石岩,高千丈,周二百三十里。唐天宝中尝改名五色山”。

⑨在今浙江嵊县西南。《水经·渐江水注》:“江水又东南径剡县,与白石山水会。山上有瀑布,悬水三十丈。”《南齐书·褚伯玉传》:“敕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馆居之。”即此。

⑩在今浙江淳安县千岛湖中。《元和志》卷25遂安县:“白石山, 在县西七十里(万历《严州府志》作“县西七里”)。其山出白石英,贡,因以为名。”

(11)在今福建武夷山市北。《舆地纪胜》卷129建宁府《景物下》:白石山“在崇安县北三十里。山皆叠石,若楼台,山巅有石室,室有三井”。

(12)又名广阳山、渑池山。在今河南渑池县东北二十里。涧水出此。《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经》:白石之山“涧水出于其阴”。《水经·涧水注》:白石山“世谓是山曰广阳山”。

(13)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六十里。《明一统志》卷82廉州府:白石山“在石康县东三十里。山石皆白”。因名。

(14)即今广西桂平县东南白石山。《舆地纪胜》卷110浔州:白石山“在州南六十里。下有岩洞,即白石洞天。内有清真观,旁有寿圣寺。洞门自下入,透容州勾漏洞天。世传葛仙翁炼丹往来于其间。洞之上会仙岩有炼丹灶及八仙在焉”。《明一统志》卷85浔州府:白石山“两峰并立,下有岩洞,即道书第二十一洞天”。明末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来此考察,写有白石山游记。

(15)一名白羊山。在今广西陆川县东北二十里。《寰宇记》卷167陆川县:白石山“色洁白,四面悬绝,上有飞泉瀑布,下有勾芒木,可以为布,俚人斫之,新条更生,取皮绩以为布”。

(16)在今海南省琼海市西南。《明史·地理志》琼州府乐会县:“西有白石山。”《清一统志·琼州府一》:白石山“在乐会县西四十里。脉自纵横岭来,周环数十里,高千仞,其顶皆有巨石。风岩水洞,奇胜百出”。今为白石岭风景区。

(17)在今甘肃临夏县东南。《汉书·地理志》金城郡白石县注:应劭曰,“白石山在东”。《水经·河水注》:“漓水又东径白石山北。罗溪水注之。”

(18)在今甘肃临洮县东。《汉书·地理志》陇西郡狄道县:“白石山在东。”《水经·河水注》:陇水“又西北历白石山下”。


(1)古山名。(1)在今安徽省巢湖市东南。东晋隆安二年(398年)桓玄纂逆,破晋兵于此。(2)即“胥女山”。(2)今山名。(1)又称中雁荡山。在浙江省乐清市城西。以山石色白而得名。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李少和开山后,宋真宗书“第一山”三大字赐之,刻在玉虹洞口石壁间。峰峦陡峭,涧谷深邃。有玉虹洞、白龙洞、百丈岩、天柱峰、一线天、石门、籰丝潭、双龙潭、梅雨潭、梅雨瀑、白石湖等胜景。(2)又称渑池山、广阳山。在河南省渑池县东北。涧水出此。海拔792米。《水经注》:“《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东南注于洛。涧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穀。世谓是山为广阳山。”(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区东南。独秀峰、莲蕊峰(鹅头峰)东西相峙,前者孤峰插天;后者奇怪险阻,海拔649米,为最高点。由紫色砂岩、砾岩构成,为丹霞山。古代为道教圣地。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奉旨降敕额寿圣院。明代后为旅游胜地。有寿圣寺、白云洞、漱玉泉、三清观遗址和石道人、会仙岩等胜景。(4)在甘肃省康乐县南部与卓尼县交界处。主峰海拔 3909 米。山顶常年积雪,如白石耸入云霄,又似白骨裸露,故历史上曾称“露骨山”。有豹、狼、羚羊、猞猁、野猪等野生动物,并产秦艽、大黄、贝母、柴胡、防风等中药材。有葱郁的松林。


猜你喜欢

  • 赤谷口

    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七里。《宋史·宁宗纪》: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三月,“利州统制王逸等率忠义人复皂郊……忠义人十万余出攻秦州,官军继进,至赤谷口,王逸传(刘)昌祖之命退师,且放散忠义人,军大溃”。

  • 烽燧山

    在今陕西勉县西。《方舆纪要》 卷56沔县: 烽燧山 “昔尝置烽燧于山上”。

  • 海朗千户所

    简称海朗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置,属广海卫。在今广东阳东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101海朗所: “在阳江县东南五十里。……有城,周四里有奇。城据海朗山上,因名。下临海,亦曰镇海山,与双鱼所并

  • 里护塘

    在今上海市东部海滨。北起长江口南岸,南至杭州湾。始筑于北宋,南宋乾道八年(1172)重修,从而使塘内大片农田免遭潮水浸害。在今上海市东部海滨,北起长江口南岸,中经浦东新区川沙镇、南汇区,南至杭州湾。始

  • 左厢神勇监军司

    简称左厢监军司。亦名神勇军、神猛军。西夏置,治所在弥陀洞(今陕西榆林市东南,一说在内蒙古乌审旗海流图庙一带)。元废。西夏置,治弥陀洞(今陕西榆林市东南)。元废。

  • 梨园堡

    明置,即今甘肃临泽县西南梨园堡。《皇明职方地图》 中卷甘肃边镇图有梨园堡。清初设守备,后改都司。

  • 摆言湖

    在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西北。《清一统志·阿拉善厄鲁特》: 摆言湖 “在旗界,直平番县东北边外”。

  • 老洲头市

    即今安徽宿松县南老洲头。清时地属江西湖口县,有千总驻防。

  • 北额港

    在今广东电白县东岭门镇东。《清一统志·高州府》:北额港“在电白县(治今电城镇)东三十里,接阳江县界”。

  • 渤海

    又作勃海。位于今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间。先秦古籍中已见于记载,如 《战国策· 齐策一》:“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 ‘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即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