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石镇

白石镇

①即今福建福安市东北上白石镇。《方舆纪要》卷96福安县:白石镇在“县北七十里。有巡司,成化八年置。有城。嘉靖中,移置于县南百五十里黄崎镇”。

②北宋置,属石康县。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六十里白石山下。

③一名白石潭。在今广西灵川县南。《方舆纪要》卷107灵川县:白石镇“在县南白石潭上,有巡司,亦曰白石漈巡司”。

④在今甘肃西和县西。宋为西和州治。


(1)古镇名。北宋置,在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南。属长道县。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陕西尽入于金,宣抚吴玠移岷州治于此,据南山建城。(2)今镇名。(1)在浙江省乐清市南部,西邻永嘉县。面积47.9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白石,人口1.1万。镇以境内群山石色俱白,故名。明代已称白石街。1949年为白石乡,1953年改为镇,1958年后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5年复置镇。1992年中雁乡并入。产稻、甘薯。有白石、钟前水库和四梯级电站。有橡胶制鞋、电器、纺织配件等厂。为浙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废旧橡胶利用基地和橡胶制品产销市场。柳白、乐白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中雁荡山风景区,宋代白石山石刻、道士岩古铜钟等。(2)在浙江省常山县西南部,南邻江山市。面积48.3平方千米。人口1万。镇人民政府驻白石,人口 3050。以东侧白石山得名。1950年为白石乡,1958年后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6年置镇。盛产稻、生猪,为县粮食、生猪重点产区。钾岩石、石煤、石灰石矿丰富。有皮革、服装、食品、荧光灯等厂。为常山、江山、玉山三县市边境农副产品集散地。320国道经此。(3)在广东省乐昌市北部,北邻湖南省。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1.5万。镇人民政府驻白石,人口690。因驻地附近山崖呈乳白色,故名。1950年属乐昌县五区。1955年改属黄圃区,1958年属黄圃公社。1961年析置白石公社,1983年设区,1987年建乡,1994年设镇。地处蔚岭山地西北部,多石灰岩中低山。主产稻,并产苎麻、甘薯、花生、大豆等。有锑、铁、磷、铅、锌、钨等矿。有农机修配、农具、铸造等厂。镇区为粤湘邻区农贸集市。黄白公路经此。(4)在广东省信宜市中南部。面积179平方千米。人口6.1万。镇人民政府驻白石圩,人口 5530。清初成圩,因圩北坳头村有块大白石,故名。1950年属信宜县五区,1955年为十区。1958年置白石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地处黄华江上游山区。农产稻、小麦、柑橙、香蕉、茶叶、砂仁,林产松、杉、竹。有工业硅、瓷土加工等厂和水电站。达北公路经此。(5)在广东省云安县西部。面积74.2平方千米。人口2.7万。镇人民政府驻白石,人口 1800。因此地石质呈白色,故名。1950年属云浮县第五区。1961年置白石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地处罗定江支流白石河谷丘陵区。产稻、花生、木薯、红烟。有磷酸钙化工、标准件、农机、陶瓷、服装等厂。有公路接324国道。(6)在重庆市忠县中部。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白石场,人口 4480。清乾隆初年置递铺。以白石山得名。1931年在白石铺置白石乡。1935年为万善联保。1936年析置白石联保,1940年复乡。1958年为白石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白石、万板两乡合并置白石镇。产稻、小麦、玉米、甘薯、油菜籽、蚕茧等。为农副产品集散地。有电站及酿酒、粮食加工等厂。石遂公路横贯境内。(7)在云南省云龙县北部。面积321.5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和,人口500。以原区驻地白石村命名。因村旁有一块白色的大石头而得名。1950年属云龙县三区。1958年为白石公社。1961年云丰公社并入为白石区,1971年为白石公社,1984年复白石区。1988年为白石乡,2001年设镇。畜牧业较发达。产玉米、稻、小麦、杂粮。有小水电站、种羊场及木材综合厂、砖瓦等厂。永云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半坝岭

    在今贵州遵义县西。《明史·李应祥传》:万历二十八年(1600)征播州杨应龙,镇雄兵陇澄“遣部将刘岳、王嘉猷攻拔苦竹关及半坝岭”,即此。古山名。在今贵州省遵义县南。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征播州土司

  • 西辽河

    辽河西源。在今内蒙古东部。有二源:北源西拉木伦河出克什克腾旗西南白岔山,南源老哈河出河北省平泉县光头山,两河在开鲁县西南合流后,称为西辽河,东流南折入辽宁昌图县西古榆树附近与东辽河汇合为辽河。光绪《大

  • 奥来山

    即㠗崃山。 在今河南遂平县西七十里。

  • 石虎山

    在今浙江安吉县西。《方舆纪要》卷91安吉州:“石虎山在州(治今安城镇)西南十五里,路出孝丰,此为径道。”

  • 车梢山

    在今山东枣庄市北。《明一统志》卷23兖州府:车梢山“在峄县北六十里。一名三峰山。沧浪渊出此”。

  • 嵩明府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长州置,属中庆路。治所即今云南嵩明县。至元二十二年 (1285) 降为嵩明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长州置,治今云南省嵩明县。辖境相当今云南省嵩明县及昆明市东北部。

  • 青城县

    ①唐武德四年 (621) 析太湖县置,属舒州。治所在今安徽太湖县东上格城。七年 (624) 废入荆阳县。②唐开元十八年 (730) 改清城县置,属蜀州。治所在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徐渡乡杜家墩子。以青城山

  • 黄湖镇

    即今浙江余杭市西九十六里黄湖镇。清嘉庆《余杭县志》 卷3 《市镇》 引万历 《府志》: 黄湖镇 “去县 (旧治余杭镇) 北四十里,在黄湖界”。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东濒北苕溪。面积58.5平方千

  • 羊场河

    在今贵州福泉县东五里。横截驿道。《方舆纪要》卷121平越府“地松河”条下:羊场河“(明)弘治十年,建石梁于其上,曰通济桥,流通马场江, 入麻哈江”。

  • 阿母山

    在今云南砚山县东北阿猛镇。《方舆纪要》卷115维摩州:阿母山“在州(今县西北维摩)东南九十里。高千余仞。下有阿母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