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渎堰
即石窦堰。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东。《资治通鉴》:东晋永和六年(350),冉闵灭后赵,大诛胡羯,后赵公侯卿校出奔襄国(今河北邢台市),抚军“张贺度据石渎”,即此。
又称石窦堰(《魏书·地形志》)。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古邺城东。东汉建安中曹操建邺都,引漳水入城,经宫中分为南北两股,出城合为石渎堰。《资治通鉴》:东晋永和六年(350年),冉闵灭后赵,大诛胡羯,后赵公侯卿校出奔襄国,抚军将军“张贺度据石渎”,即此。
即石窦堰。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东。《资治通鉴》:东晋永和六年(350),冉闵灭后赵,大诛胡羯,后赵公侯卿校出奔襄国(今河北邢台市),抚军“张贺度据石渎”,即此。
又称石窦堰(《魏书·地形志》)。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古邺城东。东汉建安中曹操建邺都,引漳水入城,经宫中分为南北两股,出城合为石渎堰。《资治通鉴》:东晋永和六年(350年),冉闵灭后赵,大诛胡羯,后赵公侯卿校出奔襄国,抚军将军“张贺度据石渎”,即此。
在今新疆叶城县西南。清祁韵士 《西域释地》: 密尔岱山在 “(叶尔羌) 城西南二百余里。一名米勒台,又名辟勒山。极高峻,遍山皆玉,备五色, 俗呼䃰子石, 其即古所谓昆山欤”。 清设采玉营
当今内蒙古扎鲁特旗西北之罕山。《辽史·地理志》 头下军州: “宁州,本大贺氏勒得山。”大贺氏勒得王墓在此。
旧名镇海屿。又名北山屿。在今台湾省澎湖县北白沙乡。明曾在此设防。在台湾海峡东南部、澎湖列岛的澎湖岛北。因海滨遍布白色珊瑚沙砾,故名。明代曾设防,称镇海屿,又称北山屿、赤崁仔。为澎湖湾东北屏障。面积14
唐渤海国置,为定州治。治所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东苏城。辽废。古县名。渤海国置,治今俄罗斯滨海边区苏城一带。为定州治。辽废。
辽建,在今吉林珲春市西北密江乡。《金史·太祖纪》:太祖“既破留可,还攻坞塔城,城中人以城降”。即此。即今吉林省珲春市西北密江村。金为上京路地。
1913年析保山、云龙两县地置,后属云南腾越道。治所在鲁掌 (即今云南泸水县)。民国 《泸水行政委员区域地志资料》: “因区域全境俱在泸水东西两岸,故以泸水为名。” 时人以怒江亦名泸水,故名。1929
元置,在今广东博罗县西南东江北岸苏村圩。元置,在今广东省博罗县西南苏村。
在今广东东莞市西南。《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东莞县:飞鹅山“在县西南十里,属靖康场,流水环绕,状若飞鹅”。
唐置,属龙安县。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唐杜佑 《通典》 卷176龙安县: 松岭关“在县西北百七十里”。开元十八年 (730) 废。明代亦为戍守要地。《方舆纪要》 卷73石泉县: 松岭关在 “县西北七十里
又名江陂。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北三十六里江口镇附近。《水经·颍水注》:“(大漴)陂水南流,积为江陂。”即此。北宋于此设江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