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堰
唐置,在今浙江安吉县(递铺镇)北。《新唐书·地理志》 安吉县:“北十七里有石鼓堰,引天目山水溉田百顷, 皆圣历初令钳耳知命置。”
唐置,在今浙江安吉县(递铺镇)北。《新唐书·地理志》 安吉县:“北十七里有石鼓堰,引天目山水溉田百顷, 皆圣历初令钳耳知命置。”
亦作平石。即今广东乐昌市西北一百六十里老坪石镇。清有千总驻防。
在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西南烂土乡。《方舆纪要》卷121独山州:丙王山“在(烂土)司东。高数百丈。又梅花洞,在司东南三十里。宣德九年,叛苗据此为变,都指挥顾勇讨破之”。古山名。在今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南
即奄蔡国。东汉时西域国名。在康居西北,即今咸海、里海北部草原。《后汉书·西域传》: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
即今江苏姜堰市东白米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泰州东有“大白米”。
东魏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山东宁津县西南二十二里保店镇。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 (596)复置,属德州。大业初属平原郡。唐天宝元年 (742)改为临津县。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今山东省宁
一作桑沟澳或桑沟口。即今山东荣成市东南桑沟湾。清 《乾隆内府舆图》 作桑沟口。洪宪元年 (1916) 《大中华帝国道县形势全图》 作桑沟湾。
北宋时对西藏中部地区的汉译称。宋张方平 《乐全集》 卷22: “秦州奏唃厮啰事”,称唃厮啰为 “武三咩” 人,武: 今西藏前藏地区; 三咩: 今扎囊县桑伊区。
又作叶榭。即今上海市松江县东南二十二里叶榭镇。因有叶、谢两姓在此经营盐业,故名,明洪武初置税课局于此。
即今陕西甘泉县西北胡皮头。1934年西北革命根据地置甘洛县治此。
即昂车关。唐置,在今山西榆社县南四十五里。《资治通鉴》:唐会昌三年(843),“河东节度使刘沔步骑二千守芒车关”。即“昂车关”。唐会昌三年(843年),河东节度使刘沔步骑二千守芒车关,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