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突泉县

突泉县

1914年改醴泉县置,属奉天洮昌道。治所即今内蒙古突泉县。1929年属辽宁省。1945年划归辽北省。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属兴安盟。1954年划属呼伦贝尔盟。1969年划归吉林省。1979年划回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仍属兴安盟。据 《地学杂志》 1914年第2号载 《拟改各省重复县名呈文并批》 称: “该县设治于醴泉镇,有马突泉”,故名。又 (日) 《满洲地名考》 载: “县城南三里,一处突出的山麓有清水泉,四季不涸,故名突泉。” 县以突泉为名。


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临吉林省。属兴安盟。面积4971平方千米。人口30.5万。辖3镇、11乡。县人民政府驻突泉镇。因此地博图和赛拉格泉水甘甜而得名。《满洲地名考》:“县城南三里,一处突出的山麓有清水泉,四季不涸,故名突泉。”县以泉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试办醴泉镇,由洮南府治理。宣统元年(1909年)析科尔沁右翼中旗地置醴泉县,属洮南府,治醴泉镇。1914年因与陕西省醴泉县重名而更名突泉县。1915年废县,设突泉设治委员,析南部置瞻榆县,治六家子。1924年废突泉设治局,复置突泉县。1937年复名醴泉县。1946年废瞻榆县并入,复名突泉县,改属辽北省。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改属兴安盟。1953年撤销兴安盟,改属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行政公署。1954年公署撤销,改属呼伦贝尔盟。1960年废县划入科尔沁右翼中旗,1962年与科尔沁右翼中旗分治,复置突泉县,治突泉镇。1969年划入吉林省白城地区,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1980年复归兴安盟。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山地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玉米、高粱、谷子、马铃薯、甜菜、烟叶等。牲畜以羊为多。矿产有煤、铜、铁、银、石灰石、铝土等。工业有农机修造、汽车配件、电机、造纸、酿酒、针织等厂和煤、石灰石、铝土等矿。111国道经此。


猜你喜欢

  • 案板山

    在今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城北。《方舆纪要》 卷116镇沅府: 案板山 “在府治北。高百余仞,形如几案。元以此名寨”。

  • 乘丘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郓州。治所在今山东巨野县境。大业初并入巨野县。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仍属郓州。贞观元年 (627)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兖州市西北。属泰山郡。《汉书·地

  • 石鳖城

    在今江苏宝应县西八十里。《晋书·荀羡传》:东晋永和中,羡“北镇淮阴,屯田于东阳之石鳖”。即此。北齐置石鳖县。在今江苏省宝应县西。三国魏邓艾筑以屯田。《晋书·荀羨传》:羨北镇淮阴,屯田于东阳之石鳖;《南

  • 石洞

    在今湖北武穴市北。《方舆纪要》卷76广济县:石洞“在县南六十里石山中。有岩穴广三丈余,中有七湖,深二十里。洞口有泉,曰石洞灵泉”。

  • 槀丘堡

    在今陕西彬县西十八里。《元和志》 卷3新平县: 槀丘堡 “东、西、南三面石坡峭峻高十丈,北面筑城高二丈。武德二年置,贞观七年废”。

  • 庞公渡

    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78潜江县: 庞公渡 “在县西北二里。以后汉末庞德公名。为一县往来之津要”。

  • 长河?场

    即今四川安岳县东北三十里长河��乡。清道光《安岳县志》卷7:长河��场“在治北三十里”。

  • 武家站

    亦名武家穴站。元置,在今湖北武穴市。元 《析津志》: 天下站名有 “武家”。

  • 竹岭

    在今甘肃天水市西百里。《水经·渭水注》:“竹岭水出南山竹岭,二源同泻,东北入藉水。”《资治通鉴》:东晋元兴三年(404),西秦“乞伏乾归与仇池杨盛战于竹岭”。即此。在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东晋义熙十二年

  • 水西营

    ①在今广东罗定市西。《方舆纪要》卷101罗定州:水西营在“州西二里。又州东二里有水东营,俱嘉靖十三年设,以在泷水旁而名”。②即今广东仁化县北七十里恩村。明洪武七年(1374)置恩村巡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