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紫金山

紫金山

①在今河北深州市北。《方舆纪要》卷14深州: 紫金山在 “州北五十里,捍水堤故址也。岁久颓坏,惟存二阜,巉然屹立,俗呼为紫金山”。

②在今山西侯马市东南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41曲沃县: 紫金山 “在县南十三里。产铜,山半有泉,下注悬崖,冬则凝而成冰,一名冰岩”。

③古名金陵山。又名钟山、蒋山。在今江苏南京市中山门外。《方舆纪要》 卷19江南名山 “钟山” 条引庾阐 《扬都赋》 谓 “时有紫金,故名”。又传说晋元帝未渡江时,望气者曰蒋山上有紫云,时时晨见,世又谓之紫金山。另一说以北坡广泛出露紫红色砂页岩,阳光下呈紫金色而得名。

④在今安徽歙县东北。《舆地纪胜》 卷20徽州:紫金山 “在歙县东三十五里。旧名金紫山,暮夜见光相,绍兴章侯取佛语更名紫金”。

⑤一名八公山。在今安徽巢湖市西北十八里。《宋史·王德传》: 南宋绍兴十一年 (1141),金兀术南寇,张俊等迎击,“追至柘皋,与金人夹河而军。……敌大败,退屯紫金山,德复尾击之”。即此。

⑥在今安徽寿县东北十里。《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三年 (956),世宗攻寿春,“唐之援兵营于紫金山”。即此。

⑦即今福建龙岩市西南紫金山。《方舆纪要》 卷99漳州府龙岩县: 紫金山在 “县西十里。五峰秀削,壁立千仞,朝旭含辉,夕阳倒影,土石皆紫若金。上有天然池,下有赤水岩”。

⑧在今河南邓州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51邓州: 紫金山 “在州城西南隅。冈阜崛起,城据其上,因山为墉,屹然险固”。

⑨又名麦山、岭山。在今河南孟县西八里,北接太行山。唐贞观十一年 (637),太宗行猎于此。《清一统志·怀庆府》: 紫金山,“ 《舆程记》: 紫金山下即孟津”。

⑩在今河南浚县东五里大伾山之东。《清一统志·卫辉府一》: 紫金山 “翠石棱棱,山无余土。相传玉女修炼其上,丹成飞去。有白金泉、拖裙石、玉女岩、玉女观”。

(11)在今广东紫金县城东北隅。《方舆纪要》卷103惠州府永安县: 紫金山 “在县治东,城跨其上”。

(12)在今广东五华县西北华城镇东北。《方舆纪要》卷103长乐县: 紫金山 “在县治东北,下有鹿坑水”。《明史·地理志》 长乐县: “旧治在紫金山北。洪武初,徙于今治。”

(13)即紫荆山。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北。《清史稿·向荣传》: 咸丰元年 (1851),太平军与向荣激战于马鞍山后,“遂回窜桂平新墟、紫金山,恃险负隅”。

(14)亦作金紫山。在今四川盐亭县东北永泰乡北。南宋宝祐二年 (1254),西川帅余晦建城山 上。《元史·汪德臣传》: “宋将余晦遣都统甘闰,以兵数万城紫金山,德臣即选精卒,衔枚夜进,大破之。” 即此。《明史· 地理志》: 盐亭县 “北有紫金山”。

(15)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北四十里。唐懿宗简陵在其上。

(16)即今宁夏青铜峡市南黄河东之牛首山。清乾隆《宁夏府志》 卷3: 紫金山 “在广武堡,大河之东,俗名牛首山。峰峦耸峙,岩壑苍秀,最著者为文华、武英二峰。上有梵宫十余所,相传以为 ‘小西天’。其山岭有池,号金牛池”。


(1)古山名。(1)在今安徽省寿县东北、淮河南岸。五代周显德四年(957年)攻寿春,南唐屯援军于此山,与寿春城内烽火相应。一说即今安徽省淮南市西八公山。(2)即“岭山”。(2)今山名。(1)在山西省榆社县境内。因旧时山上长有一棵珍贵的紫金树得名。海拔1243米。山上有响堂寺石窟。风景优美,是游览胜地。(2)在福建省龙岩市西。海拔1209米。每当隆冬,白雪覆盖山顶,多日不融化,雨霁初晴,寒光与晴日相映,素色绚丽,故有“紫金晴雪”之称。山上有约6平方米的天然池,长年不涸。山中龙井内有珍贵动物蝾螈(四脚鱼)等。山间有小瀑。是一自然风景区。(3)即“承天山”。(4)即“钟山(1)”。(5)即“独秀峰”。(6)即“紫溪山(2)”。


猜你喜欢

  • 吾儿峪

    即古壶关。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二十五里东阳关镇。《资治通鉴》:五代晋天福元年(936),“赵德钧自吾儿峪趋潞州”。《元史·察罕特穆尔传》:至正十八年(1281),“分兵屯上党,塞吾儿峪”。均此。

  • 利店砦

    北宋置,属嘉定府。即今四川沐川县西利店镇。《宋史·宁宗纪》:南宋嘉定四年(1211)正月,“叙州蛮攻嘉定府利店砦,陷之”。即此。

  • 金刚座舍利宝塔

    俗名五塔。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五塔寺街。建于清雍正间,原为慈灯寺 (俗名五塔寺) 内的一幢建筑,寺宇早已圯废。塔建于乾隆年间。蒙古语音译为 “塔本·骚布日格”。塔座为拱门方形高台,上有五座小塔,当

  • 杀金岭

    即杀金平。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百二十里。《方舆纪要》卷56略阳县:杀金岭“其旁地曰杀金坪,与凤县仙人关相近”。古山名。在今甘肃省礼县南,东旁仙人关。南宋绍兴间吴璘拒金,移军守此。

  • 狐苏县

    西汉置,属辽西郡。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县东南小溪河北松树咀子。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辽宁省朝阳市东南松树嘴子。属辽西郡。东汉废。

  • 柳山寨

    即今山东临朐县东南柳山镇。明嘉靖 《临朐县志》: 柳山寨 “在县东五十里”。

  • 标竿镇

    即今山东济阳县治。《方舆纪要》 卷31济南府济阳县: “本章丘县之标竿镇及临邑县地,金天会七年始析置济阳县”。

  • 拘夷国

    一作龟兹国、丘兹国、归兹国、屈支国、屈茨国、屈兹国、鸠兹国、俱友囊国。本西域城国,西汉属西域都护,都在延城 (今新疆库车县东郊皮朗旧城)。魏晋时迁今沙雅县北羊达克沁废城,仍称延城。唐迁于旧城,改名伊罗

  • 东岚山

    即海坛山。今福建平潭县海坛岛。《清一统志·福州府一》:海坛山“在福清县东南大海中”。并引《福清县志》谓“在今县东少南七十里。其山如坛,南北长而东西狭,上多云气,亦名东岚山”。

  • 塘岸墟

    在今广西北流市西南四十里塘岸镇。《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 “东抵小石峰下,是为塘岸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