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 (臘) 岭
①即骑田岭。在今湖南郴县、宜章县间。唐杜佑 《通典·州郡十三》 郴州: “有骑田岭,今谓之腊岭,即五岭之一。”
②亦作臈岭。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南。《舆地纪胜》 卷90韶州: 腊岭在 “在乳源县西五里。壁立峭拔,居五岭之一”。《方舆纪要》 卷102乳源县: 腊岭在 “县西七里。高四百余仞,周三十里。脉接风门山,郴州骑田岭,为五岭之一,此其支也。夏天寒如腊月,因名。一名支岭”。
①即骑田岭。在今湖南郴县、宜章县间。唐杜佑 《通典·州郡十三》 郴州: “有骑田岭,今谓之腊岭,即五岭之一。”
②亦作臈岭。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南。《舆地纪胜》 卷90韶州: 腊岭在 “在乳源县西五里。壁立峭拔,居五岭之一”。《方舆纪要》 卷102乳源县: 腊岭在 “县西七里。高四百余仞,周三十里。脉接风门山,郴州骑田岭,为五岭之一,此其支也。夏天寒如腊月,因名。一名支岭”。
从吉林图们 (今图们市) 至黑龙江宁北(今牡丹江市)。长248.7公里。为图佳铁路南段。日伪于1933—1935年修筑。
亦作北背镇。即今四川涪陵市东北长江北岸百汇乡,为往来要冲。清同治《涪州志》卷1:罗云里有北背镇。
即东阳江。兰江支流。在今浙江金华市南。《明史·地理志》 金华县: “城南有东阳江,亦曰婺港,自东阳县流经此。”即“金华江”。
在今四川三台县北。《寰宇记》卷82涪城县:五层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天柱山高二里,四面平正,有重山,高一百余步,孤秀如柱,故名天柱山”。《方舆纪要》卷71潼川州:五层山在“州北五十里。一名天柱山。有重冈
即今河北沙河市西北四十里綦村镇。《方舆纪要》 卷15沙河县 “罄口山” 条: “今县有綦阳镇,置铁冶司于此。”古镇名。在今河北省沙河市西。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置铁冶司于此。
亦名石步镇。即今江苏江宁县东北石埠桥。《晋书· 桓玄传》: 东晋元兴三年 (404),刘裕讨桓玄,“裕等于江乘与战,临阵斩 (吴) 甫之,进至罗落桥,与 (皇甫) 敷战,复枭其首”。即此。在今江苏省南
即今河北永年县 (临洺关) 东南五十二里南中堡乡。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1永年县图: 西南有南中堡。
隋开皇十九年 (599) 置,属藤州。治所在今广西岑溪县西北。大业初属永平郡。唐武德四年(621) 复属藤州。贞观末废。古县名。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西北,属藤州。唐贞观
又作挦思干、撒马耳干、撒马儿罕、邪米思干、薛米思干、薛米思坚、薛迷思加、薛米则干、换思干、换斯干。即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辽保大三年(1123)耶律大石大败西域诸国十万大军于此。《辽史·天祚皇帝纪·
①在今浙江建德市南新安江上。宋《淳熙严州图经》卷2建德县:“白沙渡在县(治今梅城镇)西六十里。”《方舆纪要》卷90建德县:白沙渡“新安江渡口也。《南征记》:自建德县绕乌龙岭背,出白沙渡入寿昌,自常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