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十年 (1387) 置,属永宁卫。治所即今福建金门县西南金门旧城。清顺治十四年 (1657) 废。《明通鉴》 附编: 清顺治七年 (1650)秋八月,“明郑成功取厦门、金门”。即此。明洪武二十
北宋置,在今福建永泰县西。《元丰九域志》 卷9: 福州永泰县有 “黄洋、保德二银场”。《清一统志·福州府》 “银场” 条引 《府志》: “ (永福) 县西有保德里,又有银矿在其西,地名太原,宋元丰中尝
北宋置,即今广西靖西县东南岳圩。
即漕矩吒。唐西域国名。都城在鹤悉那城(今阿富汗喀布尔南加兹尼)。《新唐书·西域传》:谢“本曰漕矩吒,或曰漕矩。显庆时谓诃达罗支,武后改今号”。龙朔元年(661)置条支都
故址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二十五里清溪镇北。《舆地纪胜》 卷48和州: 晋王城 “在含山县。苻坚侵晋,以姚苌为先锋,筑城于此以御之。又有姚苌城”。苻坚军不至此,不可信。当为晋筑。为龙亢城治所。《方舆纪要》
①西汉末称宛 (今河南南阳市) 为南都。《汉书·食货志》: 王莽 “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洛阳称中,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宛在洛阳之南,故称南都。东汉时因南阳郡是光武帝生长之地,在京都洛阳之
又称“小黄花岗”。在今广东广州市东南黄埔长洲岛黄埔军校旧址西南。1925年国民革命军为消灭盘据在东江一带的陈炯明等军阀的残余势力,先后两次东征。同年12月,军校在附近山岗修建大型墓园,以安葬为国捐躯的
亦作三角。即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清属独山州,设三脚州同驻此。1913年改设三合县。1941年改设三都县。1957年改设三都水族自治县。
清乾隆十一年 (1764) 改威远堡置,属中卫县。在今宁夏中宁县东恩和乡。宣统 《甘肃新通志》 卷9: 威远堡 “明万历间建。国朝乾隆十一年改名恩和堡。道光间倾圮,民皆筑庄以居”。
即今江苏邳州市东北二十七里官湖镇。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邳州: “官河集在城 (今邳城镇) 东南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