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突谷
在今山西临县北。《资治通鉴》:南朝齐建武三年(496),北魏朔州刺史元彬行汾州事,“彬遣统军奚康生击叛胡,破之,追至车突谷,又破之”。
在今山西省临县北。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吐京胡叛,汾州刺史元彬击破之于车突谷,即此。
在今山西临县北。《资治通鉴》:南朝齐建武三年(496),北魏朔州刺史元彬行汾州事,“彬遣统军奚康生击叛胡,破之,追至车突谷,又破之”。
在今山西省临县北。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吐京胡叛,汾州刺史元彬击破之于车突谷,即此。
①即上都。京都的通称。东汉班固《幽通赋》:“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于上京。”②京都名。(1)唐渤海国以王都忽汗城为上京龙泉府,在今黑龙江宁安市西南渤海镇(东京城)。《新唐书·渤海传》:“天宝末,钦茂徙
三国魏咸熙元年 (264) 改野王典农置,属司州。治所在野王县 (今河南沁阳市)。西晋改河内郡。十六国赵复置。《晋书· 石勒载记下》: 东晋咸和三年 (328),刘曜围洛阳,“勒荥阳太守尹矩,野王太守
全称栖霞寺舍利塔。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栖霞山栖霞寺东侧。建于隋仁寿元年 (601),但从塔上浮雕看,为南唐重修的遗物。塔八面五层,高约15米,全部用细致的灰白石构成,仿木结构。底座是宽敞的台基,台基上为
南宋咸淳元年 (1265) 改严州置,治所在建德县 (今浙江建德市东北五十里梅城镇)。辖区相当今浙江建德、淳安、桐庐等市县地。元至元十四年 (1277) 改建德路。公元1358年朱元璋改建安府,寻改置
或作不著何、屠何。在今辽宁锦州市西北。《逸周书·王会》:“北方台正东……不屠何青熊。”孔注:“不屠何亦东北夷也。”
①在今陕西宁强县东北。《清史稿·地理志》 宁羌州:“玉带河出西南箭竹岭,径城北,受白岩水,为白岩河,亦北入沔。”②即今宁夏泾源县南泾河南源白面河。《寰宇记》卷151渭州平凉县:“白岩河从华亭县来,经望
在今广西柳城县东太平镇南山咀村。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柳城县图:东北有山嘴汛,有外委驻防。
在广东省乐昌市境内的武江中段。西北自罗家渡始,东南至县城泷口,全程40余千米。九泷包括白茫泷、惊泷、腰泷、燕泷、梅泷、崩泷、垂泷、新泷、老泷。泷与泷之间曲水回旋,水浅流急处为滩。十八滩为切玉滩、三层滩
即今福建厦门市西北高浦。明属同安县,置高浦巡司于此。万历九年 (1581) 移至白礁,废。
明永乐四年 (1406) 置,属忠建宣抚司。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清初改为忠峒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