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邛部郡

邛部郡

北周天和三年(568)置,属严州(后改西宁州)。治所在邛部县(今四川越西县北新民镇古城)。辖境相当今四川越西、甘洛等县地。隋开皇三年(583)废。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置,治邛部县(今四川越西县东北)。辖境约当今四川省越西县东北部地区。隋开皇初废。


猜你喜欢

  • 碧云 (雲) 洞

    在今贵州盘县特区城关镇西南隅。有上、下二洞。上洞口在山腰,有明代题刻 “碧锁云封” 四字,称天洞,洞口大厅高50余米,宽80余米。下洞口在山麓,有嘉靖三年 (1524) 题刻 “水洞” 二字,称地洞,

  • 阙门镇

    清置,属新安县。即今河南新安县西二十二里铁门镇。《清一统志·河南府二》: 阙门镇 “在新安县西三十里阙门山侧,一名铁门镇”。

  • 普口市

    一作浦口市。即今湖南醴陵市东北浦口镇。《清一统志·长沙府二》: 普口市 “在醴陵县东二十里”。

  • 山戎

    亦名北戎。春秋时夷国之一,分布在今河北北部。公元前7世纪颇强大,常为郑、齐、燕之患。《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二十三年(前663),“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 大谢山

    亦作大榭山。即今浙江宁波市东南海中大榭岛。《明史·地理志》 定海县:“有大谢、小谢山。”《方舆纪要》卷92定海县:大谢山“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海中。其旁为小谢山……南临黄崎港。北由大猫海洋至金塘、鹿山,最

  • 敦舆山

    在今河北临城县西南。《山海经·北三经》: 敦舆之山,“泜水出于其阴”。《元和志》 卷17临城县: 敦舆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泜水所出”。又《方舆纪要》 卷14临城县: 敦舆山 “一名幽淮山。南接太行,

  • 阳城河

    又名九龙河。即古博水。源于今河北望都县南,称九龙泉。东流入清苑县南称阳城河,其下游合于清水河。

  • 阳石城

    即羊石城。在今安徽霍邱县东南。《资治通鉴》:南朝梁天监二年(503),魏以陈伯之为都督淮南诸军事、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屯阳石,俟秋冬大举”。胡三省注:“即羊石城也。在庐江西北,霍邱东南。”

  • 圣泉

    ①在今四川巫山县东北。《水经·江水注》:“(巫)县之东北三百步有圣泉,谓之孔子泉。其水飞清石穴,洁并高泉,下注溪水。”②在今贵州贵阳市西八里。《明一统志》卷88贵州宣慰司:圣泉“在宣慰司城(今贵阳市)

  • 清安湖

    一作清宁湖。即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西南青菱湖。《清一统志·武昌府》: 清安湖 “在江夏县西南十五里。东北通黄家湖,又东南通汤孙湖,又东通赛湖。赛湖汇诸湖之水折而西北流,俗呼为里河,出鲇鱼口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