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都江堰

都江堰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岷江中。古名离堆、离碓、湔堰、都安堰、金堤、楗尾堰、侍郎堰,宋始称都江堰。大堰为战国末秦昭王时蜀守李冰创建,历代维修,形成为古今闻名的伟大的水利工程。它分渠首枢纽工程与灌溉泄水工程,构成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排灌结合的系统工程。渠首工程由鱼咀、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由宝瓶口引入岷江水,分支成网络状灌溉系统。使成都平原成为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称“天府”。由于建立了 “深淘滩,低作堰” 的岁修制度,灌溉面积由初 “万顷” 至民国时达到三百余万亩以上。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原名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因灌县曾称都安县而称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后代屡有扩建。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组成。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及内江两股。外江系岷江正流,经灌县、乐山至宜宾入长江,兼具排洪作用;内江为人工渠道,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运的渠道。为避免过多的洪水及泥沙流入内江,还兴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槽、飞沙堰等工程,使过多的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有效控制了内江的流量,既保证灌溉,又避免了水患。都江堰附近的河底常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须在外江、内江轮流用杩槎断流,以便进行掏挖。相传李冰制定了“深掏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以下内、外两江灌溉总面积曾达300余万亩,解放前工程失修,灌溉面积逐渐缩减至200余万亩。建国后经大力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800多万亩。有伏龙观、离堆公园、二王庙、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主要组成部分。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都江堰附近形势


猜你喜欢

  • 涧桥镇

    清置,属清河县。即今江苏淮阴县西北三十五里涧桥。清置巡检于此。《清一统志·淮安府二》: 涧桥镇 “西有汤家涧。旧引涟、沭二水,以通南北舟楫。今久堙塞”。

  • 风化店

    即今河北沧县东二十里风化店乡。清于此置巡司。集镇名。在河北省沧县东部。风化店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4210。明成祖北迁时,其后妃在此下榻,取名凤凰站,清代改今名。产小麦、玉米、大豆。有绣花、修配等厂。

  • 塞门镇

    唐置,属延昌县。在今陕西安塞县西北塞木城。《元和志》 卷3延昌县: “塞门镇,在县西北二十里。镇本在夏州宁朔县界,开元二年移就芦子关南金镇所安置。” 北宋为塞门砦,属延安府肤施县。

  • 乌城守捉

    唐置,属凉州。在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北乌鞘岭上。后废。

  • 棒棰崖

    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1密云县: 棒棰崖,“隆庆元年,三卫彝酋董忽力勾土蛮十万犯边,势甚猖獗,既折墙而出,至棒棰崖迷失道,坠坑死者无算”。即此。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明隆庆元年(15

  • 塘阳县

    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南晋州。治所在今湖北黄梅县境。八年 (625) 废。

  • 洪石岩

    在今江西石城县南。《方舆纪要》 卷88赣州府石城县: 洪石岩在 “县南四十里。攀磴而入,石门宽衍如屋,有甘泉涌出。其北曰倒岩,转而南为狮子岩。四面峭壁,路止 一线”。

  • 呼伦河

    金称活剌浑水、明作忽剌温江。即今黑龙江省呼兰县西呼兰河。《清一统志·黑龙江》: 呼伦河 “在齐齐哈尔城东六百里。源出东兴安岭,南流五百余里,入混同江”。

  • 曾文溪

    在今台湾省台南县南。源于嘉义县东阿里山脉的水山西坡,西南流至台南县与台南市界,至青草仑西南入海。吴新荣 《台南县志》 卷1载: 曾文溪 “荷兰人写为Zant River,Zant即 Zand(砂),或

  • 京军县

    北魏世祖时置,属汾州。治所在今山西吉县东北六十里。太和二十一年 (497) 改为五城县。古县名。北魏世祖时置,治今山西省吉县东北。属五城郡。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名五城县。